金鱼巷:宋代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宅邸得名。谢仲规官至三品,佩戴金鱼袋(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的荣耀象征),其后代亦为高官,宅邸旁的巷子便被称为“金鱼巷”。巷内保留着宋代“金鱼世第”匾额,诉说着家族的荣光与历史的沉淀。
孝感巷:明代因“孝感动天”的故事得名。都御史朱鉴为救父割股熬汤,母亲失明后夫妇隐瞒实情,最终得神相助渡过难关。巷名承载着“孝悌”这一传统美德,成为泉州人心中的道德坐标。
甘棠巷:明代为纪念清官李廷机而命名。李廷机归隐后居住于此,大学士张瑞图引用“召伯甘棠”的典故(召伯在甘棠树下审案,爱民如子),取“甘棠巷”之名,赞颂其为政清廉、心系百姓。
甲第巷:唐代因欧阳詹高中进士得名。欧阳詹是泉州首位进士,其府第所在巷子被称为“甲第巷”(“甲第”指豪门贵族的宅第)。朱熹曾为其题联:“事业经邦,闽海贤才开气运;文章 *** ,温陵甲第破天荒”,彰显其在文化史上的开创性地位。
庄府巷:宋代因少师庄夏建府第于此得名。庄夏是南宋三朝元老,为官清廉,兴文教、减赋税,深受百姓爱戴。巷内的庄氏祠堂仍保留着当年的格局,见证着家族的兴盛与历史的传承。
二、南京:六朝烟雨里的巷名,写满故事与诗意
乌衣巷:东吴时为禁卫军“乌衣营”驻地,士兵穿乌衣;东晋时王导、谢安等贵族居住于此,子弟亦穿乌衣以显尊贵。唐代刘禹锡《乌衣巷》诗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让巷名成为繁华与衰落的象征,承载着六朝的历史记忆。
桃叶渡: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迎接爱妾桃叶的渡口。王献之常在此渡口迎接桃叶,写下《桃叶歌》:“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用楫;但渡无所苦,我自迎接汝”。巷名因浪漫的爱情故事而闻名,成为南京的文化符号之一。
长干里:古代南京的繁华街区,因“长干”(古代对南京的称呼)而得名。李白《长干行》“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”描写了此处孩童嬉戏的场景,巷名保留着江南水乡的温柔与诗意。
夫子庙巷:围绕夫子庙形成的街巷,因祭祀孔子的夫子庙而得名。巷内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,有江南贡院、秦淮河等景点,是南京的文化中心,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与文化的传承。
螺丝转弯:原名“罗寺转弯”,因位于罗寺(古寺)的隅角而得名。后人误将“罗寺”传为“螺丝”,便成了“螺丝转弯”。巷名虽俗,却保留了明代的语言特色,成为南京的“活化石”。
三、苏州:吴侬软语里的巷名,藏着江南的温婉
三元坊:清乾隆四十六年为纪念“三元及第”的状元钱棨命名。钱棨是清代之一个连中解元、会元、状元的文人,巷内曾建“三元坊”牌楼,如今成为贯通古今的文教区,保留着浓厚的文化氛围。
二郎巷:因供奉二郎神庙得名。巷南端有百米长廊,雨天烟雨朦胧,长廊内常有老人闲坐聊天,充满江南水乡的闲适与惬意。
五卅路:1925年为纪念“五卅惨案”命名。苏州人民为支持上海反帝爱国运动,纷纷募捐,后修建此路以铭记历史。巷内的梧桐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,成为爱国精神的象征。
十全街:原名“十泉街”,因有十口古井得名;后因乾隆皇帝晚年自号“十全老人”改为“十全街”。如今是苏州的美食与网红街区,既有苏味老字号,又有时髦小店,新旧交融,充满活力。
四、其他城市:各有特色的巷名,藏着独特的记忆
芦刮刮巷(扬州):因巷口烧饼店生炉子时“刮来刮去”的声音得名,或因东方大苇莺(俗名“芦刮刮”)的鸣声得名。巷子虽小,却充满市井气息,秋冬时节有老人晒被子,红砖墙上的春联透着喜庆。
雪绒巷(银川):因“雪绒”(柔软、舒适)的寓意及“圣雪绒公司”的参与命名。如今是银川的“咖啡一条街”,短短一公里内有七八家咖啡屋,还有家常菜、火锅等,成为忙碌人们的“心灵栖息地”。
喇家巷(临夏):因清末河州 *** 名士喇世俊居此得名。喇世俊是光绪举人,曾任四川知府,参与“公车上书”,其故居仍保留着当年的格局,巷名见证着临夏的 *** 文化与历史。
吉羊巷(西昌):因寺得名(“吉羊”意为吉祥)。巷内有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建的古寺,寺内古柏葱郁,三角梅盛开,充满怀旧的氛围,是西昌老城区的“慢生活”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