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三又称“祭灶节”“小年”,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开端,承载着辞旧迎新、祈福纳祥的传统内涵,主要风俗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祭灶神:送灶王爷“上天言好事”
祭灶是腊月二十三最核心的习俗。民间信仰中,灶王爷(又称“灶君司命”)负责监察一家一年的善恶,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。为让灶王爷“多说好话”,人们会准备糖瓜(麦芽糖制成的甜食,粘性强)作为供品,意在“粘住灶王爷的嘴”,使其无法说坏话。还会摆放枣山(发面镶枣的山形供品,祈求五谷丰登)、搅团(部分地区用荞面或玉米面制成,糊灶王爷嘴)等。祭祀时,当家男性上香、烧纸、跪拜,念叨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之类的吉祥话,随后将旧灶神像与黄表纸一起焚化,送灶王爷升天。
2. 吃灶糖与特色食物:甜甜蜜蜜过小年
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是经典民谣,灶糖是这一天的标志性食物。不同地区还有特色饮食:
饺子:北方多数家庭吃饺子,取“送行饺子迎风面”之意,既为灶王爷送行,也是家人团聚的象征;
搅团:彭阳等地流行的荞面或玉米面搅团(需搅七十二下,劲道爽滑),部分地区会将其糊在灶台、门框上,寓意“糊灶王爷的嘴”;
糕与荞面:山区多吃糕(寓意“步步高升”)和荞面(耐嚼,象征“嚼霉运”);
炒玉米:晋东南地区流行炒玉米,民谚“二十三,不吃炒,大年初一一锅倒”,将玉米炒熟后冻成大块,酥脆香甜。
3. 扫尘除旧:除陈布新迎新春
腊月二十三前后,家家户户开始扫尘(北方称“扫房”,南方称“掸尘”)。人们彻底打扫房屋内外,包括屋顶、墙角、家具缝隙,甚至拆洗被褥、窗帘,清理灶台、烟囱。因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扫尘寓意“除陈布新”,将一年的晦气、霉运扫出门,以崭新的环境迎接新年。
4. 其他习俗:剪窗花与赶乱婚
剪窗花:小年前后,民间有“二十三,剪花花”的说法。妇女们会剪出各种吉祥图案(如福字、生肖、花鸟),贴在打扫一新的窗户上,增添喜庆氛围;
赶乱婚:过了二十三,民间认为“诸神上天,百无禁忌”,娶媳妇、聘闺女无需再择吉日,因此这段时间成为民间结婚的高峰期,民谣有“岁晏乡村嫁娶忙,宜春帖子逗春光”的描述。
5. 地方禁忌:因地而异的讲究
不同地区有小年禁忌:
湖北部分地区忌宰杀;
河南有些地方忌捣蒜,认为“捣蒜会把家里捣穷”;
台湾忌舂米,担心“舂米会捣下风神,带来风灾”;
普遍禁忌打骂、做坏事,以免灶王爷“汇报恶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