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麟德元年(664年),玄奘法师因积劳成疾圆寂于玉华宫(今陕西铜川境内),初葬于长安东郊白鹿原。白鹿原地势高耸,唐高宗李治在含元殿即可眺望其灵塔,常因思念恩师落泪。为圣体安康着想,武则天诏令将灵骨迁葬至长安以南的少陵原,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。新建佛寺被命名为“大唐护国兴教寺”,意为“大兴佛教”,成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。唐肃宗李亨为玄奘舍利塔亲题“兴教”二字,奠定了其作为佛教圣地的地位。
玄奘与弟子窥基的师徒之缘传说
玄奘的大弟子窥基(俗姓尉迟,字洪道),是大将尉迟恭的侄子。相传玄奘西行取经途中,路过一个山洞,遇到一位老修行正在入定。二人交谈后约定:玄奘继续西行求法,老修行则东去长安投胎转世,待玄奘取经归来,助其弘扬佛法。玄奘取经归来后,发现老修行错投到了尉迟宗家中(即尉迟洪道)。尉迟洪道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,不愿出家,提出三个苛刻条件刁难。玄奘请太宗击钟召见,钟声响起时,尉迟洪道突然醒悟,想起前世约定,遂跟随玄奘出家。他聪慧过人,博采众长,将《唯识三十论颂》去糟取精成《三十颂唯识论》,成为唯识宗的重要经典,被后人尊为“唯识宗始祖”,死后得以伴玄奘左右。
圆测法师与新罗王族的佛缘
圆测法师是新罗(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)王族后裔,15岁便随遣唐使来到长安,拜玄奘为师。他精通梵语与汉文,潜心研习佛学,成为唯识宗的重要传承者。圆测临终前留下遗愿,希望葬在玄奘法师灵塔旁。弟子遵照其意愿,将其灵骨迁至兴教寺,建塔安奉。圆测塔与窥基塔形制相同,均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,位于玄奘塔两侧,形成了“一师两徒”的墓塔格局,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融合。
兴教寺的千年沧桑与灵塔幸存
兴教寺自建成以来,历经千年风雨。唐末战乱时,寺院毁于兵火,唯有玄奘、窥基、圆测三座灵塔幸免于难。清同治年间(18621874),寺内建筑再次毁于兵燹,仅存三塔。民国时期,朱子桥将军受印光法师嘱托,在陕西放赈时与兴教寺僧人合作,以“以工代赈”的方式修复了大殿、僧房等建筑;程潜将军也倡修塔亭、藏经楼,补修了三塔。新中国成立后,多次拨款整修,1953年因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参观,更是对兴教寺进行了全面修葺,使其重新焕发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