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干地支纪年法(简称“干支纪年法”)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体系的核心纪年方式,以“十天干”与“十二地支”按固定顺序循环相配为核心逻辑,用于标记年份的循环周期。其中,十天干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(单数为阳干,双数为阴干);十二地支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(单数为阳支,双数为阴支)。二者依次组合,形成“甲子→乙丑→丙寅……癸亥”的六十个基本单位,构成“六十甲子”循环,周而复始记录年份。
二、十二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核心规则
1. 组合逻辑:严格遵循“阳干配阳支、阴干配阴支”的规则(如甲为阳干,只能与子、寅、辰等阳支组合;乙为阴干,只能与丑、卯、巳等阴支组合),避免奇偶错乱。
2. 周期规律:六十甲子为一个完整循环,每60年完成一次轮回。例如,1984年为甲子年,1985年为乙丑年,……2044年将再次回到甲子年。
3. 纪年起点:干支纪年以立春为年度交替的标志,而非农历正月初一。例如,2024年立春为2月4日,当日之后才进入甲辰年;立春前仍属癸卯年。
三、十二地支与生肖的对应关系
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(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)一一绑定,形成“子鼠→丑牛→寅虎→卯兔→辰龙→巳蛇→午马→未羊→申猴→酉鸡→戌狗→亥猪”的固定对应。生肖纪年与干支纪年同步,例如:子年为鼠年(如2020年庚子年)、丑年为牛年(如2021年辛丑年)、寅年为虎年(如2022年壬寅年),依此类推。
四、干支纪年法的历史演变
干支纪年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传说时代,史载“天皇氏兄弟十三人”创制天干地支名称,黄帝时期简化为单字命名(如天干从“阏逢”简化为“甲”,地支从“困敦”简化为“子”)。早期曾以“岁星纪年”(以木星运行周期12年为基础)为基础,但因木星实际运行周期为11.86年(存在“超辰”误差),后改用干支纪年替代。东汉建武三十年(公元54年),干支纪年法全面取代太岁纪年法,成为官方主流纪年方式,并沿用至今。
五、干支纪年法的应用场景
除纪年外,干支纪年法还延伸至纪月、纪日、纪时:
纪月:以“月建”(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)确定地支(如正月为寅月、二月为卯月),再配天干形成干支月;
纪日:殷商甲骨文已出现完整干支表,自殷商以来连续使用至1911年,是世界最长的纪日记录(如《春秋》记载的“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”经现代计算验证无误);
纪时:将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(子时、丑时等),用十二地支标记,每个时辰对应2小时。
干支纪年法还融入民俗文化,如生肖属相(以出生年份的地支对应生肖)、传统节日(如春节以立春为起点)等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