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姑是什么意思呀 尼姑是什么意思

admin

尼姑是中国世俗对佛教女性出家人的通俗称呼,指归入佛门、受持具足戒(佛教更高级别戒律)的女子。其对应的佛教正式称谓为“比丘尼”(梵文Bhikssuni的音译),意译有“乞士女”(以乞食为生、追求解脱)、“除女”(脱离世俗烦恼)、“薰女”(修持清净功德)等,简称“尼”或“尼僧”。

词源与演变

“尼姑”一词的形成与中国民俗文化相关:古代以“姑”指代未嫁的处女,因此将佛教中受戒的女性出家人(沙弥尼、比丘尼)合称为“尼姑”。早期佛门文献中,“师姑”是对尼姑的尊称;但明代陶宗仪《辍耕录》将其纳入“三姑六婆”(旧时对职业女性的统称,含轻视意味),此后“尼姑”逐渐带有贬义,现代尼众多避用此称,更倾向于“法师”等尊称。

尼姑是什么意思呀 尼姑是什么意思

佛教中的层级划分

尼姑并非单一身份,而是根据修行阶段分为三个层级:

沙弥尼:女性出家的初始阶段,需受持“沙弥尼十戒”(如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妄语等),是正式修行的预备阶段;

式叉摩那尼:又称“学戒女”,在沙弥尼基础上增受“六法戒”(如不非时食、不涂饰香鬘等),主要学习戒律并考察是否具备成为比丘尼的条件;

比丘尼:正式的女性出家僧人,需受持“比丘尼戒”(数目因部派不同有所差异,如汉传佛教四分律为348条),标志着完全融入佛教僧团,享有正式僧人的权利与义务。

历史与文化背景

佛教是世界上最早允许女性出家的宗教之一。释迦牟尼佛住世时,其姨母大爱道夫人成为首位比丘尼;汉传佛教中,比丘尼传承始于东晋时期(公元4世纪),斯里兰卡比丘尼铁萨罗等前往建康(今南京)为汉地女众授戒,延续至今。需注意的是,藏传佛教中没有比丘尼传承(因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未传入藏区),其女性出家人称为“觉姆”(意为贵妇)或“阿尼”(意为姨母),而非尼姑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