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、秋季第四个节气,一般在每年公历9月22—24日交节;当天太阳到达黄经180°,阳光几乎直射赤道,全球各地昼夜几乎等长。自秋分起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北半球昼短夜长、昼夜温差加大,气温逐步下降。按气候学标准,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多降至22℃以下,进入物候意义上的秋天。
二、物候与农事特点
传统“三候”:一候雷始收声(雷声渐少),二候蛰虫坯户(蛰虫封洞御寒),三候水始涸(降水减少,江河湖泊渐涸)。此时节大雁南飞、候鸟迁徙,暑热退去、寒凉未盛,昼夜与寒暑趋于平衡。
农事进入“三秋”(秋收、秋耕、秋种)大忙:华北多在秋分前后播种冬小麦;长江流域及以南忙于晚稻收割、抢晴翻耕、准备油菜播种;南方双季晚稻处于抽穗扬花关键期,需防范低温阴雨带来的不利影响。
三、传统习俗
秋祭月(祭月节):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,最初的祭月节在秋分,后因不一定逢满月而调至中秋;北京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之所。
吃秋菜(岭南):采食野苋菜(“秋碧蒿”),常与鱼片同煮为“秋汤”,寓“洗涤肝肠,阖家平安”。
竖蛋(立蛋):民间流行在春分或秋分“把蛋竖起来”,寓意迎秋纳吉。
送秋牛、粘雀子嘴、放风筝:送印有节气与农耕图的“秋牛图”(俗称“说秋”);煮汤圆插竹签置于田边“粘雀子嘴”;天高气爽,适合放风筝庆祝丰收。
四、现代节日与文化意义
自2018年起,每年秋分被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这是首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,旨在庆祝丰收、弘扬文化、振兴乡村,与秋分时节的农事节律高度契合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