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前是春节的准备阶段,核心是“除旧布新”,涵盖祭灶、扫尘、办年货三大环节。
祭灶:腊月二十三(北方)或二十四(南方)是小年,民间祭祀灶神。传说灶王爷上天汇报家中善恶,人们用关东糖涂其嘴,希望他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,随后焚烧灶神画像,迎接新年。
扫尘:腊月二十四“掸尘扫房子”,家家户户彻底打扫房屋、庭院,清洗器具、拆洗被褥,寓意“除陈布新”,扫除一切“穷运”“晦气”。这一习俗可追溯至尧舜时代,《吕氏春秋》有记载。
办年货:腊月是采购高峰,人们购买年画、春联、窗花、糖果、肉类、新衣服等年货,部分地区还有“办年货、送年礼”的传统,象征对新年的期待。
二、除夕:团圆与守岁
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核心是“团圆”与“辞旧”。
年夜饭:又称“团圆饭”,是年尾最丰盛的一餐。北方必吃饺子(形似元宝,寓意“更岁交子”“年年有余”),部分地区有吃鱼(“鱼”与“余”谐音)、年糕(“年年高”)的习俗。年夜饭前需祭祖,表达对祖先的怀念。
守岁:除夕夜家人团聚,熬夜迎接新年。“守岁”意为“燃灯照岁”,传说可驱走邪瘟病疫,期待来年财富充实。现代多以看春晚、聊天、玩游戏代替。
贴春联与福字:除夕当天,家家户户贴大红春联(起源于“桃符”,五代后蜀孟昶题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为之一副春联)、福字(倒贴寓意“福到”),增添喜庆氛围。
压岁钱:年夜饭后,长辈给晚辈发红包(用红包装现金),寓意“压岁祈福”,保护孩子平安度过新岁。
三、年初一:拜年与开年
正月初一是春节的 *** ,核心是“拜年”与“迎新”。
开门炮仗:早晨开门之一件事是燃放鞭炮(“开门炮仗”),寓意“辞旧迎新”,增添热闹气氛。现代部分地区因环保限制,改为电子鞭炮。
拜年:晚辈向长辈拜年(磕头或鞠躬),说“新年好”“恭喜发财”等吉祥话;长辈给晚辈压岁钱。随后,亲朋好友互相走访,互致祝贺。
忌讳:年初一不能动刀、剪子、针线(怕“破财”),不能扫地(怕“扫走财运”),不能说不吉利的话。
四、年初二至十五:延续与拓展
年初二:回娘家。已婚妇女带着丈夫、儿女回娘家拜年,带点心、糖果分送邻里,表达对家乡的思念。
年初五:迎财神。俗称“破五”,人们黎明即起,放鞭炮、打扫卫生(将垃圾扫出门外,寓意“赶五穷”),吃饺子(“捏小人嘴”,避免口舌是非)。
正月十五(元宵节):春节的尾声,核心是“闹元宵”。吃元宵(“汤圆”,象征“团圆美满”),逛庙会、舞龙灯、舞狮子、猜灯谜,部分地区有“赏花灯”的习俗,将春节推向最后一个 *** 。
五、其他重要习俗
祭祖:贯穿春节始终,从腊月二十九(或除夕)开始,人们上坟请祖(将祖先牌位或画像摆放在家中,供奉酒水、贡品),表达“慎终追远”的传统。
舞龙舞狮:春节期间常见的民间娱乐活动。舞龙象征“呼风唤雨、祈福消灾”,舞狮寓意“驱邪避鬼、吉祥如意”,增添节日喜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