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用的三伏贴穴位介绍

admin

三伏贴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的经典疗法,通过将温阳散寒、通络止痛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,借助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的特点,激发人体阳气、驱散体内寒湿,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。以下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及适用情况:

1. 大椎穴

位置:颈部下端,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(低头时,头后枕部更高骨头的下方)。

常用的三伏贴穴位介绍

功效:督脉要穴,具有振奋人体阳气、提高免疫力、抵御外邪的作用,尤其适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、咳嗽、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,也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颈部僵硬。

2. 肺俞穴

位置: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开1.5寸(约两指宽,可通过触摸背部脊柱两侧肌肉隆起处定位)。

功效:肺脏的背俞穴(肺气输注之处),是三伏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“核心穴位”,能调理肺气、补虚清热,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咳嗽、反复感冒等肺部疾病。

3. 脾俞穴

位置: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开1.5寸。

功效:的背俞穴,能健脾利湿、和胃降逆,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适用于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腹泻、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
4. 肾俞穴

位置: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,左右旁开1.5寸(约与肚脐平齐,可通过触摸腰部两侧肌肉隆起处定位)。

功效:肾脏的背俞穴,能补益肾气、强腰健骨、温阳散寒,适用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、耳鸣耳聋、遗精遗尿、畏寒肢冷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,也可增强整体抵抗力。

5. 膻中穴

位置:胸部前正中线上,平第4肋间(两连线的中点,女性可参考胸骨中线位置)。

功效:心包经的募穴(宗气汇聚之处),能宽胸理气、活血通络、化痰散结,适用于咳嗽、气喘、胸闷、胸痛、乳腺增生、梅核气(咽部异物感)等心肺及乳腺疾病。

6. 天突穴

位置:胸骨上窝中央(颈部正中线上,喉结下方凹陷处)。

功效:任脉穴位,是气机出入的通道,能宣肺止咳、化痰散结、降逆平喘,尤其适用于咳嗽、哮喘、咽喉肿痛、呃逆等气机不畅的呼吸系统疾病。

7. 膏肓穴

位置: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开3寸(约四指宽,位于肩胛骨内侧缘)。

功效:主治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,如支气管炎、哮喘、颈椎病、记忆力减退、体虚乏力等,有强壮身体、扶正固本的作用。

8. 关元穴

位置:下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下3寸(约四指宽,可通过肚脐向下量取)。

功效:任脉穴位,能温阳固脱、补肾健脾、调理冲任,适用于生殖系统疾病(如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宫寒不孕)、尿频、遗尿、畏寒肢冷等,是妇科及男科疾病的常用穴位。

9. 足三里穴

位置:小腿外侧,犊鼻(外膝眼)下3寸,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(约一指宽,用手按压有酸胀感)。

功效:“保健要穴”,能健脾和胃、调补气血、扶正培元,适用于消化系统疾病(如胃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)、体虚乏力、失眠、免疫力低下等,可增强整体体质。

10. 中脘穴

位置:上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(约五指宽,可通过肚脐向上量取)。

功效:胃的募穴(胃气汇聚之处),能和胃健脾、降逆止呕,适用于胃痛、呕吐、腹胀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脾胃疾病。

注:三伏贴的穴位选择需根据个人体质、疾病类型及医生辨证结果调整,并非所有穴位都适合所有人群。贴敷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,避免自行操作;贴敷期间需注意皮肤反应(如红肿、瘙痒),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取下并就医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