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俗称“五月节”,赛龙舟是其中更具烟火气的民俗活动。潮汕境内韩江、榕江、练江等河流纵横,为龙舟竞渡提供了天然场地。龙舟分为大型龙舟(长约2030米,宽1.41.6米,设2030对桨,彩绘鱼龙图案)、彩头船(饶平、南澳一带)和龙船仔等类型。赛前,龙舟队会举行庄重仪式:焚香祷告、拜船头、洗船头、吃龙舟饭(祈求平安健康);比赛中,龙舟如离弦之箭,鼓声震天,划桨整齐,两岸观众呐喊助威,甚至跳入水中为选手泼水加油,场面热烈非凡。部分地区如饶平大城所(省级文物保护单位)因无水域,衍生出“游旱龙”习俗——用竹篾、彩纸扎制龙舟,从初一至初六巡游各城门,扮装戏出,传递祛邪祈福的美好愿望。
吃粽球:咸甜双烹的“舌尖记忆”
粽球是潮汕端午节的“主角”,俗称“粽球”,有角粽、栀粽、枕头粽等种类。其中,双烹粽球(一半咸馅、一半甜豆沙)最为知名,以汕头老妈宫粽球为代表,咸馅用五花肉、咸蛋黄、香菇、虾米等,甜馅用莲蓉、乌豆沙,一口咬下层次丰富,甜而不腻,有“食定正知”的俗语流传;栀粽用糯米粉混合栀子汁、食碱液、茶水蒸熟,呈棕黄色,吃时用纱线切割成片,蘸白砂糖,具有健胃去湿的功效;枕头粽产于潮州凤凰山区,状如枕头,纯用糯米制成, *** 精细,是山区特有的端午美食。潮汕人有“食粽才健壮”的俗语,认为吃粽能增强体质,适应初夏的气候。
插艾挂蒲与“五瑞”:驱瘟辟邪的传统仪式
潮汕人家端午节会在门楣、门环、屋檐下悬挂“五瑞”——艾草、菖蒲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(用红头绳系扎),旧俗认为“合五”可招屈原之魂,实则是针对“恶月”(农历五月)瘟疫猖獗采取的防疫措施,意在驱瘟辟邪。会将艾草、菖蒲插于门上,或用艾草扎成“艾虎”形状,象征“斩邪除祟”;部分地区会用艾草煮水洗澡,去除风湿,预防皮肤病。
食药膳:顺应时节的“食疗智慧”
潮汕有“清明食叶,端午食药”的俗语,端午节被视为“除虫驱病”的“圣日”。人们会采集草药如金银花、麦冬、天冬、山葡萄等,或煮水饮用,或炒菜食用,以预防蚊虫叮咬、肠胃疾病;还有吃真珠花菜(白苞蒿)汤的习俗,据说能清除腹中毒质;小孩吃使君子炒蛋,有助于消疳去积;老人则喝谷瘦猪肉汤,明目保健。这些药膳体现了潮汕人“药食同源”的传统理念,顺应初夏时节的气候特点。
洗龙须水:沾“龙气”的祈福仪式
潮汕民间认为,五月初五是龙王的生日,龙舟划过的水(称为“龙须水”)或端午日的雨水带有“龙气”,能治病、带来好运。人们会特意挑“龙须水”回家贮存,或直接饮用,祈求身体健康、事事顺利;还有用“龙须水”给孩子洗澡的习俗,寓意孩子胆量更大、不易受惊。这一习俗融合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