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(2025年为7月7日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“暑”指炎热,“小暑”即“小热”,意味着此时天气开始炎热,但尚未达到全年最热的程度,是夏季炎热的初始阶段。
小暑的核心气候特征可概括为三点:一是进入伏天,“热在三伏”,小暑通常处于初伏前后,是一年中气温升高、湿度增大的开端;二是雷暴增多,南方多地进入雷暴最频繁的时节,常伴随大风、暴雨或冰雹;三是雨热同期,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有利于水稻、棉花等秋熟作物生长,但也需防范旱涝、风雹等灾害。
民间小暑有“食新”“吃饺子”等习俗:食新是南方地区将新割稻谷碾米供祀五谷大神与祖先,再全家品尝新酒的仪式,感恩丰收;吃饺子则是北方“头伏”的传统,因伏日食欲不振,饺子形似元宝且有开胃解馋之效,象征“元宝藏福”。
大暑:夏季最热的巅峰
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(2025年为7月23日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六月中,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”“大暑”即“大热”,表示此时炎热达到极点,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、气温更高的时段。
大暑的气候特点以“湿热交蒸”为核心:一是极端高温,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达35℃以上,部分地区甚至突破40℃;二是雨量丰沛,正值“三伏天”里的“中伏”前后,雷阵雨频繁,华南西部更是雨水最集中、雷暴最多的时期,但需警惕洪涝与地质灾害;三是农作物生长最快,喜温作物如水稻、棉花进入快速生长期,但需防范伏旱(如长江中下游地区)与病虫害。
民间大暑有“晒伏姜”“喝伏茶”“烧伏香”等习俗:晒伏姜是将生姜切片与红糖拌匀,置于阳光下晾晒,可驱寒暖胃、治疗胃寒腹泻;喝伏茶是用金银花、夏枯草等中草药煮成的凉茶,免费供应路人,具有清凉祛暑之效;烧伏香则是祈求风调雨顺、百谷丰登,部分地区的百姓还会用药香熏烤穴位以防治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