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族节日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融合了农耕生产、祖先崇拜、社交娱乐与民族认同,因地域、支系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体系。以下为主要节日介绍:
1. 苗年(苗语:能酿)
苗年是苗族最隆重、最核心的传统节日,被称为“苗族的新年”,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、广西融水等苗族聚居区。节期通常在农历九、十或十一月的卯日(兔日)、丑日(牛日)举行,为期315天不等。
核心习俗:
准备阶段: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庭院、缝制新衣、酿米酒、打糯米粑、杀猪或买猪肉,富裕家庭还会 *** 香肠、血豆腐。
祭祀祖先:除夕夜或苗年三十,全家团聚吃年饭、守岁至午夜,鸣放鞭炮迎接新年;天刚拂晓,长辈主持祭祖,用酒、肉、糯米饭敬献祖先,祈求来年平安丰收。
社交与娱乐:苗年期间,寨与寨之间“走寨结同年”(互访联欢),芦笙队串寨表演,青年男女通过“游方”(对歌)寻求伴侣;还有斗牛、斗马、赛歌、踩铜鼓等传统活动,其中芦笙踩堂(男吹女踩)是标志性节目。
2. 四月八
四月八是苗族纪念英雄的传统节日,主要流行于贵州贵阳、黄平、松桃及湖南湘西等地,节期为农历四月初八。
起源与习俗:
起源:源于纪念苗族英雄亚宜(或亚努),相传他为反抗压迫牺牲,后人以此日缅怀。
主要活动:苗族同胞身着盛装,蒸制五色花糯米饭(用野花、树叶染成),聚集到固定场地吹笙、跳舞、对唱情歌;北京及各地苗族也会举行类似活动,部分地区的“牛王节”(喂牛吃糯米饭、休息)也融入其中。
3. 龙舟节
龙舟节是苗族的水上竞技节日,主要流行于贵州台江、施秉两县清水江两岸及湘西凤凰、泸溪等地,节期多为农历五月初五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。
核心习俗:
赛龙舟:每家备12条龙船,参赛者多为青壮年,比赛时分男队、女队或男女混合队,龙舟如箭,观众呐喊助威,场面热烈。
配套活动:赛龙舟期间,还有斗牛、赛马、踩鼓、对歌等活动,既是水上竞技的盛会,也是青年男女社交、中老年人交流生产经验的场合。
4. 吃新节(又称“尝新节”)
吃新节是苗族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,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、广西融水等地,节期在农历六月至八月间(稻谷抽穗时)。
核心习俗:
敬祭丰收:各家采摘79根稻苞(象征丰收),与糯米饭、鱼、肉一起摆在地上或桌上,烧香、纸,由长者掐一点鱼肉、糯米饭抛在地上,滴几滴酒,感谢祖先与自然的馈赠。
娱乐活动:祭祖后,开展斗牛、赛马、跳芦笙等活动,青年男女对歌,客人挑礼品、牵斗牛前来作客,节期一般为25天。
5. 赶秋节
赶秋节是苗族秋季的社交节日,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、贵州松桃等地,节期为农历立秋。
起源与习俗:
起源:源于“赶秋千”的传说,相传青年巴贵达惹为寻找绣花鞋的主人(心上人), *** 秋千让姑娘们玩耍,最终找到爱人,秋千成为娱乐工具。
主要活动:立秋日,青年男女聚集山场,扮“秋公秋婆”报告丰收;荡秋千(10多米高,纺车形状),获胜者得赏;还有对歌、跳芦笙等活动,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的重要场合。
6. 芦笙节
芦笙节是苗族以芦笙为核心的歌舞节日,主要流行于贵州凯里、麻江、丹寨等地,节期多在农历正、二或三月。
核心习俗:
芦笙踩堂:由德高望重老人主持祭祖,随后各村寨青年穿着盛装,带着芦笙聚集芦笙场,围成圆圈吹笙跳舞,持续45天,芦笙声、歌声交织。
社交活动:节日中,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择偶,老年人唱古歌、穿新衣,还有斗牛、赛马等活动,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展示。
7. 花山节(又称“踩花山”“跳花场”)
花山节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与娱乐的节日,主要流行于贵州黔西北、四川南部、云南东南部等地,节期因地域而异(正月、六月或八月)。
核心习俗:
花场准备:选长青树做“花秆”(34米高,立于场地中心),用马驮泥土“接花种”(象征花种传播);族长宣布跳场开始。
活动内容:小伙子吹芦笙,姑娘围着花秆跳舞;爬花秆比赛(一边吹笙一边爬,取下顶端红绸或酒包者获胜);对歌、赛马、射箭等活动,青年男女互赠绣花手帕、腰带,老年人拜访亲友。
8. 祭尤节(苗语:农尤)
祭尤节是苗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,主要流行于贵州丹寨、雷山等腊尧寨,节期为农历十月的第二个牛场天(丑日)。
起源与习俗:
起源:纪念苗族祖先“尤”(蚩尤后裔),相传尤被部落设计杀害,族人逃亡至黔东南,为祭奠他举行祭尤节。
主要活动:家家备糯米粑粑、甜酒、鱼、菜叶,由祭师念祭词(对应“九黎九部落”),摆9个碗、9块粑粑、9堆菜肴;远近亲友赴宴,共同缅怀祖先,节日充满团结祥和的氛围。
9. 其他特色节日
姊妹节(姐妹节):流行于贵州清水江畔,节期为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,姑娘们 *** 五彩“姊妹饭”(用野花、树叶染成),对歌、跳芦笙,青年男女传递情意。
踩鼓节:流行于贵州凯里、丹寨等地,节期为农历二月的之一个猪场天,以“踩鼓”(实心楠木鼓,两端绷牛皮)为核心,青年男女择偶,老年人唱古歌。
敬桥节:流行于贵州黔东(如黄平),节期为农历二月初二,主要内容是“送新娘”(新娘回夫家)、“送纺车”(外婆送纺车给新娘)、“送寿衣”(为老人祈福)。
苗族节日不仅是娱乐的载体,更是传承民族文化、维系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,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对祖先的敬畏、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