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事不宜黄历啥意思 为什么说诸事不宜黄历

admin

“诸事不宜”是黄历中常见的吉凶宜忌表述,分为两种情况:

1. “宜:诸事不宜”:指当日没有特别合适开展的重要活动,属于“不吉不凶、平淡无奇”的日子。传统上建议避免进行结婚、开张、出远门、起工、入宅等重大事件,但日常小事(如吃饭、散步、工作)不受限制。

2. “忌:诸事不宜”:属于凶日警示,意味着当日做事易犯忌讳,大概率遭遇不顺(如延误、损失、意外)。这种情况下,古人通常会停止一切重大活动,尽量待在家中避让。

诸事不宜黄历啥意思 为什么说诸事不宜黄历

需明确:“诸事不宜”≠禁止一切日常行为,而是针对“重大事项”的风险提示。

二、黄历中出现“诸事不宜”的主要原因

黄历中的“诸事不宜”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古人结合天文、气象、农事经验的风险提示,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:

1. 冲犯纪年/月份的“破日”:

岁破:当日地支与当年地支相冲(如2025年为乙巳年,地支“巳”,若当日地支为“亥”,则亥巳相冲,为岁破);

月破:当日地支与当月地支相冲(如2025年9月为丙申月,地支“申”,若当日地支为“寅”,则寅申相冲,为月破)。

冲犯“破日”的日子,古人认为气场不稳定,易引发冲突或意外。

2. 节气交替的“绝日”与“离日”:

四绝日: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的前一日。古人认为节气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,前一日气场混乱,不适合开展重要活动;

四离日: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的前一日。此时昼夜平分或阴阳失衡,传统观念中认为“离”象征分离、变动,易导致事情进展不顺。

3. 传统经验的风险规避:

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,某些日子易出现极端天气(如暴雨、雷暴、干旱)或农事灾害(如虫灾、歉收),因此将这些日子标注为“诸事不宜”,提醒人们减少外出或重大投入,降低风险。这种经验虽带有一定迷信色彩,但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