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视教育中的换位思考: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核心路径
在教育场景中,“重视教育”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对学生个体差异、情感需求的尊重与回应;“换位思考”则是连接师与生、教与学的桥梁,能让教育从“单向灌输”转向“双向滋养”。当教育者学会“蹲下身子”看学生,用学生的视角理解世界,教育的温度与有效性便会自然提升。
一、换位思考是教育的底层逻辑
陶行知先生说“必须先变成学生,才能做学生的先生”,这句话道破了换位思考在教育中的本质地位。教育不是“教师讲、学生听”的机械过程,而是“以心育心”的情感互动。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,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——比如学生为什么会拖延作业?可能是因为作业难度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;为什么会抵触课堂互动?可能是因为害怕犯错被嘲笑。正如苏州教育局一篇教育时评中提到的,老师若能从学生角度思考“拖堂是否剥夺了他们的休息时间”“课堂活跃是否因为渴望被关注”,就能避免因“自我中心”引发的师生矛盾,让教育更有针对性。
二、教师换位思考的具体实践路径
1. 备课:以学生需求为导向
备课不仅是准备教学内容,更要备学生。优秀教师会思考:“这节课的内容,学生想听什么?优秀生需要怎样的拓展?中等生需要怎样的巩固?学困生需要怎样的基础支持?”比如在语文教学中,对于古诗词的学习,优秀生可能希望深入探讨意境与情感,中等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翻译与赏析,学困生则需要先背诵诗句、理解大意。根据这些需求调整教学目标,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。
2. 课堂:以学生体验为中心
课堂互动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与认知特点。比如英语课堂上,与其让学生机械背诵课文,不如设计角色扮演活动,让他们在模拟场景中运用语言;数学教学中,与其直接讲解公式,不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(如用积木拼搭图形)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。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“学习是有趣的”,而非“被迫完成任务”。
3. 作业:以学生能力为尺度
作业不是“越多越好”,而是“越合适越好”。教师要避免“一刀切”的作业模式,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设计:学困生可以做基础题(如抄写单词、计算简单算式),中等生做提升题(如阅读理解、应用题),优秀生做拓展题(如写小作文、做探究性实验)。要控 *** 业量,避免“多多益善”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。
4. 师生沟通:以学生感受为优先
当学生犯错时,教师要避免“公开批评”或“一味指责”,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:“如果我是他,被当众批评会有什么感受?”比如有学生上课迟到,教师可以先私下询问原因(如是否因为起床晚、路上遇到特殊情况),再给予提醒和建议,而非直接在班级里批评。这样的沟通方式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,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。
三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
教育不仅是教师教学生,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。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:比如组织“假如我是班主任”的讨论,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“如何管理班级”“如何处理学生矛盾”,从而理解教师的辛苦;或者让学生分享“我被误解的经历”,引导他们思考“如果是别人误解了我,我会有什么感受”,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。通过这些活动,学生能逐渐养成“换位思考”的习惯,学会理解他人、包容差异。
四、换位思考带来的教育效果
当教师学会换位思考,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。比如有位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捣乱,教师没有直接批评他,而是通过交流发现他喜欢画画,于是在课堂上给他机会展示自己的画作,并表扬他的创意。此后,这位学生不仅不再捣乱,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,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。这就是换位思考的力量——它让学生感受到“被理解”“被尊重”,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。
重视教育中的换位思考,本质上是回归教育的初心:教育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,而不是制造“标准化产品”。当教师学会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,教育便有了温度;当学生学会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,成长便有了方向。这样的教育,才是真正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