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的前一天日子叫什么 立秋有什么讲究

admin
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其前一天的日子被称为“绝日”。在中国古代历法体系中,“四绝日”特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四个节气的前一天,因处于季节能量转换的临界点(旧气将绝、新气未至)而得名。古人认为,绝日是四季之终,象征着旧阶段的结束,气场较为混乱,故传统黄历多标注此类日子需谨慎行事。

立秋的传统讲究

1. 迎秋:宫廷与民间的双重仪式

立秋的前一天日子叫什么 立秋有什么讲究

古代帝王重视立秋,周代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、诸侯大夫到西郊设坛迎秋,祭祀秋神,并下令武将操练士兵,以顺应秋季“肃杀”之气。汉代延续此俗,百官需换皂领白衣赴西郊迎接秋风,仪式结束后换绛色朝服直至立冬。宋代则更添风雅,宫廷将盆栽梧桐移入殿内,待立秋时辰一到,太史官高声奏“秋来了”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,寓意“一叶知秋”。民间则有“写秋”习俗,如剪楸树叶、石楠红叶簪插鬓边,或吞食小赤豆七粒,以求平安度秋。

2. 饮食习俗:贴秋膘与咬秋

贴秋膘:夏季高温潮湿,人们易食欲不振、体重减轻(俗称“苦夏”)。立秋后,秋风渐起,胃口大开,民间流行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,若减轻则需“补”。北方多炖肉、烧鱼、炖鸡鸭(如北京的红烧肉、酱肘子),南方则以肉食为主,通过“以肉贴膘”增强体质,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。

咬秋:又称“啃秋”,寓意“咬住”秋天、告别酷夏。天津、江苏等地讲究吃西瓜或香瓜,认为可防秋痱子;浙江一带将西瓜与烧酒同食,传说能防疟疾;农村地区则更豪放,抱着西瓜、香瓜、山芋、玉米棒子围坐啃食,抒发丰收的喜悦。

3. 其他习俗:摸秋与晒秋

摸秋:苏北盐城等地区有“摸秋”习俗,立秋之夜人们可到私人或集体瓜园中摸回瓜果(如西瓜、南瓜),俗称“摸秋不算偷”。丢了瓜果的人家也不会叫骂,反而认为这是秋季丰收、邻里分享的象征。

晒秋: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山区因地势复杂、平地少,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(如辣椒、玉米、皇菊、干菜),久而久之演变成“晒秋”传统。婺源篁岭古村的晒秋已成为“最美中国符号”,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赏秋拍摄,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与乡村的诗意。

4. 养生讲究:收敛与润燥

立秋处于“长夏尾、初秋头”的过渡期,虽仍有暑热,但昼夜温差加大,气候逐渐转凉。养生需遵循“养收”原则:

情志调适:保持心境平和,避免悲忧伤感(秋季易生“悲秋”情绪),可通过登高远眺、 *** 膻中穴(两连线中点)缓解胸闷抑郁。

起居调整:早卧早起(与鸡俱兴),顺应阳气收敛;早晚温差大,需注意颈部、腹部保暖,避免受凉感冒。

饮食调理:减辛增酸(如多吃山楂、柠檬、葡萄),先清后润(南方湿热重,喝绿豆百合粥、冬瓜荷叶汤清暑化湿;北方燥气盛,吃雪梨百合羹、银耳莲子汤润肺),儿童、老人可适当增加酸味食物,收敛肺气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