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菀”是汉语二级字,为上下结构(部首:艹),总笔画11画,属于多音字,读音包括wǎn、yù、yùn(部分地区或古文中存在其他异读,但现代常用以上三种)。
主要读音及含义解析
1. 读wǎn时:名词属性,指向具体事物
紫菀(植物名):指多年生草本植物,茎高可达二米余,叶片呈锯齿状,根和根茎可入药(如传统中药材“紫菀”即为此种)。古籍中多有记载,如《说文·草部》提到“菀,茈菀,出汉中房陵”(“茈菀”为紫菀古称,因根部颜色紫而得名);宋·宋祁《去郑暮次中牟》诗中“菀树道旁密”一句,即用“菀”指代这种野生草本植物。
通“苑”(园林/苑囿):表示帝王或贵族的园林,多为蓄养禽兽、种植林木的场所。如《汉书·王嘉传》记载“诏书罢菀,而以赐贤二千余顷”,此处“菀”即指皇家园林,皇帝下诏将其废除并赏赐给贤臣。
2. 读yù时:形容词属性,描述状态
草木茂盛:形容植物生长得繁密、旺盛。如《诗经·大雅·桑柔》“菀彼桑柔,其下侯旬”(茂盛的桑树底下,树荫浓密清凉);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“有菀其特”(那株特出的草木格外茂盛),均用“菀”强化植物生机盎然的意象。
枯败/腐败的引申:由“茂盛”的反义延伸,比喻事物的衰败或政治的腐败。如“菀柳”一词,原指枯败的柳树,后用来比喻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(如《诗经·小雅·菀柳》中“有菀者柳,不尚息焉”,以枯柳暗示统治者的不可依靠)。
3. 读yùn时:动词属性,表郁结
通“蕴”(yùn),意为“郁积、积滞”,多用于描述情绪或气息的停滞。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“恶气不发,风雨不节,则菀稿不荣”(若有邪气无法散发、风雨失调,草木就会因郁积而枯萎);《楚辞·九章·思美人》“志沈菀而莫达”(心志深沉郁结,无法向人倾诉),均用“菀”表达内心压抑、无法排遣的状态。
常见组词举例
紫菀(名词):上述植物名,是最常见的组词之一;
菀枯(名词):比喻人的荣辱、优劣(如“人生菀枯,皆有定数”);
菀结(动词):形容情绪郁结(如“心中菀结,难以释怀”);
菀牧(名词):通“苑牧”,指放饲动物的苑囿(如《晋书·束晳传》“田诸菀牧,不乐旷野”);
菀窳妇人(名词):古代传说中的蚕神(或养蚕高手,如元·王祯《农书》“汉祭菀窳妇人、寓氏公主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