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伏中伏末伏是什么意思

admin

初伏、中伏、末伏合称为“三伏天”,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对夏季最炎热、潮湿时段的划分,是“热在三伏”说法的核心载体,反映了古人对四季气候变化的。

1. 初伏:三伏天的起始阶段

初伏是三伏天的之一伏,固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,持续10天。庚日是干支纪日法中带有“庚”字的日子(天干10个循环,每10天出现一个庚日),初伏的开始标志着一年中最热时段的开启。例如2025年初伏为7月20日至7月29日,此时气温逐步攀升,湿度开始增大,体感逐渐闷热。

初伏中伏末伏是什么意思

2. 中伏:三伏天的“热峰”阶段

中伏是三伏天的第二伏,时长不固定: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,中伏为10天;若有5个庚日,中伏则延长至20天(因为立秋前最后一个庚日延迟,导致中伏跨度增加)。中伏是一年中气温更高、湿度更大的时段,被称为“ *** 天”,典型特点是“高温+高湿”,人体汗液难以蒸发,体感温度远高于实际气温。例如2025年中伏为7月30日至8月8日(10天),而2024年中伏因夏至到立秋间有5个庚日,长达20天。

3. 末伏:三伏天的收尾阶段

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伏,固定从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开始,持续10天。末伏虽标志着夏季即将结束,但仍保留着高温特征,民间称为“秋老虎”。此时地表热量仍在积累,加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,气温仍较高,但湿度较中伏有所下降,体感从“闷热”转向“燥热”。例如2025年末伏为8月9日至8月18日,处于立秋之后,虽仍炎热,但昼夜温差逐渐增大。

三伏天的日期每年略有变动,主要由干支纪日法中的庚日分布决定,其长短变化(尤其是中伏)体现了中国传统历法对天文、气象规律的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