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结婚的步骤有哪些

admin

客家传统婚礼融合中原“六礼”古制与地方民俗,流程严谨且富有仪式感,核心环节可分为婚前准备、迎亲嫁娶、婚礼仪式、婚后习俗四大板块,具体如下:

一、婚前准备:确立婚姻关系的基础流程

1. 说媒:古称“纳采”,是婚姻的起点。传统上由媒婆主动上门或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,征得双方父母同意;亦有男子看中女子后请媒人通传的情况。

客家结婚的步骤有哪些

2. 合八字(传庚/问名):双方父母同意后,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,由算命先生“推算”是否相生相合(避免相冲相克)。若八字合得来,女方将写有生辰的庚帖置于香案三日,无“破兆”则婚事初步确定。

3. 定亲(下定/大压):古礼称“纳吉”,正式确立婚姻关系。男家携猪头、鱼、肉等礼品到女家,女家父母、哥嫂、叔伯等长辈出席,饭后女方需向男家父母改口称“爸妈”,两家从此互称“亲家”。

4. 过礼(纳徵):男家择日向女家下聘金聘礼,传统礼品为“六鸡六盒”(6只鸡+6盒点心/礼品)及一头生猪,象征“六六大顺”与“家业兴旺”。

5. 拣日(请期):由算命先生择定新娘出门的吉日、时辰,以及新娘进男家门的时辰,同时确定女方裁制红衣、男方铺床的具体日期。

二、婚前筹备:营造喜庆氛围与传统仪式

1. 哭嫁:新娘出嫁前数日或当夜,以哭声表达对父母的感恩、对兄弟姐妹的不舍,以及对家乡的留恋。哭词多为即兴创作,如“爹娘养我十八年,今日离别泪涟涟”。亲友前来劝慰时会塞“扎荷包”(礼金),哭声越悲、时间越长,收到的礼金越多。

2. 开脸:新娘出嫁前,由父母子女双全的“好命妇”用五色丝线去除面部汗毛,剪齐额发与鬓角,象征“褪去稚气、转为成人”。

3. 祭祖:新郎家需在祖祠、大门、迎亲花轿、新娘家大门张贴四副对联,同时向祖先焚香祭拜,告知即将成婚,祈求祖先庇佑婚姻美满。

4. 赏花与铺床:婚礼前一晚,男女双方分别用柚叶水沐浴(象征“净身”),新郎戴上毡帽(帽插红花)、挂红(红绸带),双方邀请亲友吃“圆仔粄”(红色茶果,寓意“团圆”);男方家将床铺整理妥当,由“好命长辈”在床上撒花生、糖果、红枣等,让小孩争抢,寓意“早生贵子、生活甜蜜”。

5. 梳头:新娘出门前,由“好命婆”(夫妇健在、多儿多女的长辈)为其梳头,边梳边念吉祥话(如“一梳梳到尾,二梳白发齐眉,三梳儿孙满地”),象征婚姻顺遂、家庭幸福。

三、迎亲嫁娶:仪式感最强的核心环节

1. 迎亲:婚期当天,男家组织迎亲队伍(含鼓手、彩旗队、抬嫁妆队、媒人等),携带“带路鸡”(一公一母,象征“夫妻相伴、早生贵子”)、酒、松明等物品前往女家。到达后,先到女方祠堂烧香敬祖,再吃“起嫁酒”(女方设宴款待迎亲人员)。新娘动身多选半夜子时或卯时(象征“走向光明”,避开不洁之物)。

2. 哭嫁与“抢手箱”:新娘出嫁前,兄弟或叔叔会将装有“哭嫁钱”的手箱“抢出”闺房(俗称“抢手箱”),寓意“带走娘家的财运”,同时新娘需继续哭别亲友。

3. 出门与“过火盆”:新娘由兄弟或叔叔“背”上花轿(部分地区为“牵”或“扶”),迎亲队伍出发。新娘到达男家后,需在门口“站性子”(或坐簸箕),寓意“收敛脾气、适应婆家规矩”;随后跨“火盆”(用杉毛、竹片等烧制,象征“驱邪迎新”),再由新郎踢开花轿门,牵或背着新娘下轿。

4. 拦门与讨红包:迎亲当天,女家姐妹会将新娘闺房门紧锁,向迎亲人员讨要红包(俗称“挠姐妹钱”),增添热闹氛围。

四、婚礼仪式: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

1. 拜堂:新娘进入男家大厅后,开始正式拜堂。传统流程为“一拜天地”(感恩天地造化)、“二拜祖先”(缅怀先祖恩德)、“三拜高堂”(向父母行孝)、“夫妻对拜”(结为夫妻),每拜均由礼生高呼祝词。

2. 敬茶与挂红:拜堂后,新娘向男方父母及长辈敬茶,长辈需给新娘“改口费”(红包),并说吉祥话(如“早生贵子、家庭和睦”);新郎则由外家“挂红”(用五尺红布披在新郎身上),寓意“身份转变、成为真正的丈夫”。

3. 撒喜糖与闹洞房:拜堂毕,伴娘用红罗牵新娘进新房,新郎新娘向围观人群撒花生、枣子(象征“早生贵子”);入夜后,亲朋好友聚到新房“闹洞房”,通过嬉戏取闹(如“讨喜果”“逗新郎”)增添喜庆,直至午夜方散。

五、婚后习俗:延续婚姻的仪式感

1. 过三朝(守洞房):新娘婚后前两天需“守洞房”(不出门),第三天(或第五天)新郎新娘携带礼品回娘家(俗称“回门”“转门”),拜见女方父母及长辈,报平安并酬谢女方亲友的照顾。部分地区还有“送满月”习俗(婚后一个月,女家送小鸡、蔬菜、种子等,寓意“五谷丰登、人丁兴旺”)。

2. 回门:回门时,女方家通常会设午宴款待,媒人及新郎姐妹可一同前往。当日需返回男家,象征“婚姻稳固、不忘娘家”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