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未年五运六气详解 五运六气和天干地支

admin

天干地支是五运六气的推演符号,是连接天文历法与中医气候医学的关键桥梁。其中,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等十干) 主要用于推算五运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之气的运行),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等十二支) 主要用于推算六气(厥阴风木、少阴君火等六种气候形态)。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明确指出“天气始于甲,地气始于子。子甲相合,命曰岁立”,强调干支合璧是构建六十甲子周期(气候循环的基本单位)的核心逻辑。

二、五运:天干主导的五行之气运行规律

五运是天体运行对地球气候影响的五种基本趋势,分为大运(岁运)、主运、客运三类:

癸未年五运六气详解 五运六气和天干地支

1. 大运(岁运):主管全年气候,由天干决定。天干与五运的配合规则为“甲己合化土、乙庚合化金、丙辛合化水、丁壬合化木、戊癸合化火”(称为“五天之气”)。其中,阳干(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) 代表太过(五行之气旺盛有余),阴干(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) 代表不及(五行之气衰少不足)。例如,癸未年的天干为“癸”(阴干),对应火运不及(火运的阴干),意味着当年火气衰弱,气候偏凉。

2. 主运:固定不变的正常气候周期,将一年分为五步(每步73天5刻),从大寒日开始依次为木运(风)、火运(热)、土运(湿)、金运(燥)、水运(寒),对应春季温暖、夏季炎热、长夏潮湿、秋季干燥、冬季寒冷的自然规律。

3. 客运:每年变化的异常气候,以大运为初运,按五行相生顺序(木→火→土→金→水)推算。例如,癸未年大运为“少徵”(火运不及),则客运依次为少徵(火)、太宫(土)、少商(金)、太羽(水)、太角(木),代表当年气候可能出现异常的风、湿、燥、寒等变化。

三、六气:地支主导的六种气候形态

六气是地球本身吸收辐射能源产生的六种气候类型,分为主气(固定正常)、客气(变化异常)两类:

1. 主气:每年固定不变,按“厥阴风木(初之气,大寒春分)、少阴君火(二之气,春分小满)、少阳相火(三之气,小满大暑)、太阴湿土(四之气,大暑秋分)、阳明燥金(五之气,秋分小雪)、太阳寒水(终之气,小雪大寒)”的顺序排列,对应四季气候的正常转换。

2. 客气:每年变化的异常气候,分为司天(三之气,主管上半年)、在泉(六之气,主管下半年)和间气(其余四步)。地支与六气的配合规则为“子午少阴君火、丑未太阴湿土、寅申少阳相火、卯酉阳明燥金、辰戌太阳寒水、巳亥厥阴风木”(称为“六地之纪”)。例如,癸未年的地支为“未”(阴支),对应太阴湿土司天(三之气)、太阳寒水在泉(六之气),意味着上半年气候偏湿,下半年气候偏寒。

四、癸未年五运六气具体解析

癸未年的干支组合为“癸(天干)+ 未(地支)”,其五运六气特征如下:

1. 五运:天干“癸”为阴干,对应火运不及(火运衰弱)。火运不及则克己之气(水)反胜,导致气候偏凉;火之子(土)会来复(报复),可能出现湿气偏盛的情况。客运顺序为“少徵(火)→ 太宫(土)→ 少商(金)→ 太羽(水)→ 太角(木)”,提示当年气候可能出现异常的风、湿、燥、寒变化。

2. 六气:地支“未”为阴支,对应太阴湿土司天(上半年)、太阳寒水在泉(下半年)。司天之气(太阴湿土)主导上半年气候,表现为多雨湿、气温偏凉;在泉之气(太阳寒水)主导下半年气候,表现为寒冷、干燥。客气分布为:初之气(大寒春分)厥阴风木、二之气(春分小满)少阴君火、三之气(小满大暑)太阴湿土(司天)、四之气(大暑秋分)少阳相火、五之气(秋分小雪)阳明燥金、终之气(小雪大寒)太阳寒水(在泉)。

五、癸未年气候与疾病特点

结合五运与六气的叠加效应,癸未年的气候与疾病特征可归纳为:

气候:上半年多雨湿(太阴湿土司天),可能出现持续降雨、湿度大的情况;下半年偏寒冷(太阳寒水在泉),气温下降明显,昼夜温差大。

疾病:

1. 五运致病:火运不及,心、肾易受邪。火气衰弱则心火不足,可能出现心悸、胸闷、乏力等症状;水来复则肾水偏盛,可能出现腰膝酸软、水肿、尿频等症状。

2. 六气致病:太阴湿土司天,脾、胃易受湿邪侵袭,可能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腹泻、肢体困重等症状;太阳寒水在泉,肾、膀胱易受寒邪侵袭,可能出现腰痛、畏寒、尿频、尿急等症状。客气中的“少阴君火”(二之气)可能导致温热病(如发热、咳嗽、咽痛)流行,“少阳相火”(四之气)可能导致湿热病(如黄疸、皮肤瘙痒、关节肿痛)增多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