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日期为农历五月初五,又称端阳节、天中节、龙舟节等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其来历融合了上古民俗与历史人物纪念,主要有以下几类核心说法:
1. 上古驱邪避疫的原始起源
端午的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夏至节气,古人认为五月是“毒月”(农历五月气温升高、蚊虫滋生、疫病流行),五月初五更是“恶日”(阴阳二气争斗激烈,邪气丛生)。为抵御毒害,人们形成了避邪驱疫的核心习俗:挂菖蒲、艾草(二者具有芳香气味,可驱虫杀菌)、佩香囊(内置艾叶、雄黄等药材,驱蚊虫、避邪祟)、饮雄黄酒(雄黄含杀菌成分,用于消毒)、系五色线(象征五行聚合,驱邪迎福)。这些习俗本质是古人对健康平安的祈愿,也是端午节最古老的起源。
2. 纪念屈原(最广泛流传的说法)
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、政治家,因主张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,被流放沅、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屈原深感救国无望,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。百姓为悼念他,纷纷划船前往江中打捞(后演变为龙舟竞渡)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(防止鱼虾啃食其遗体)。南北朝时期,这一传说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主流内涵,屈原也成为“爱国精神”的象征。
3. 纪念伍子胥(吴地传统)
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,助吴灭楚后,因直言劝谏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,被夫差赐死。伍子胥临终前嘱咐将其眼睛挖出挂在吴都东门,以看越国灭吴。夫差大怒,将伍子胥尸体于五月初五投入钱塘江。吴地百姓为纪念他,形成了端午祭祀、赛龙舟等习俗。
4. 纪念曹娥(孝文化体现)
曹娥是东汉上虞孝女,其父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。时年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哭嚎,五日后投江寻父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官府感其孝行,为其立碑旌表。后人将五月初五定为纪念曹娥的日子,也成为端午节的一部分。
5. 古越民族图腾祭
部分学者认为,端午节源于古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。古越人以龙为图腾,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盛大仪式,将粽子投入江中祭祀龙神,划龙舟则是模仿龙的活动,以此祈求龙神庇佑、风调雨顺。
二、2025年端午假安排
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》,2025年端午节放假调休安排如下:
放假时间:5月31日(星期六)至6月2日(星期一),共3天(无需调休);
注意事项:节假日期间,部分地区和单位需妥善安排值班、安全保卫及疫情防控工作;端午节假期高速公路不免费(依据国家相关规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