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北方地区:小寒处于“三九”时段,冷空气累积效应更强
北方地区(如东北、华北、黄淮等地)的冬季气温受“数九”规律影响显著。小寒节气通常覆盖“二九”至“三九”(约1月中旬),这是一年中冷空气活动最频繁、强度更大的时段。此时地表夏季储存的“余热”已基本释放殆尽,而太阳直射点仍在南半球,白昼时间较短、接收的太阳辐射有限,导致气温进一步降至全年更低点。相比之下,大寒节气(1月下旬)虽紧随其后,但太阳直射点已开始北移,白昼略有延长,太阳辐射略有增加,气温较之前稍有回升。北方地区普遍有“小寒胜大寒”的说法,如北京小寒平均气温约5℃,极端更低可达15℃以下,而大寒期间气温虽仍低,但整体略高于小寒。
2. 南方地区:小寒时地表“余热”未完全释放,大寒时彻底散尽
南方地区(如长江中下游、华南等地)因纬度较低、地表植被覆盖率高,“余热”储存时间更长。小寒节气(1月上旬至中旬)时,地表热量仍在缓慢释放,气温未降至全年更低;而大寒节气(1月下旬)时,地表“余热”已完全散尽,加上冷空气南下频率增加,气温进一步下降至全年谷底。例如,广州小寒平均气温约13.6℃,大寒约13.5℃,看似差别不大,但极端更低气温更易出现在大寒期间;江南地区小寒多为干冷,大寒则因“四九”寒潮叠加湿冷空气,体感更冷。
3. 全国平均气温:小寒更冷的年份占比更高
从全国范围的气象统计数据来看,小寒节气期间的平均气温低于大寒的情况更为常见。例如,对19912020年全国省会级城市的统计显示,大多数城市小寒比大寒冷;对19512015年的年份分析,42%的年份小寒冷于大寒,仅28%的年份大寒冷于小寒。极端更低气温方面,小寒期间出现的次数也更多(如24节气极端低温排名中,小寒位列之一)。这说明,无论是从平均状态还是极端情况看,小寒的寒冷程度整体更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