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三,又称“上巳节”,是中国多个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,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“上巳”习俗。上巳,即农历三月上旬的之一个巳日,古人认为这一时节万物复苏、生命萌动,需通过祭祀、祓禊(水边洗濯)等方式祛邪避灾、祈求新生。魏晋以后,上巳节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,逐渐演变为融合水边宴饮、郊游踏青、文人雅集(如“曲水流觞”)的综合性节日。唐代时,三月三成为宫廷与民间的重要节日,娱乐色彩浓厚;宋代以后,随着理学的兴起,上巳风俗在中原地区日渐式微,但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。
2025年三月三的故事
1. 黄帝诞辰传说:民间素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;三月三,生轩辕”的谣谚,认为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诞辰。河南新郑作为黄帝出生、创业和建都之地,每年三月三都会举行盛大的“黄帝故里拜祖大典”,吸引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祭祖,成为连接民族血脉的文化纽带。
2. 壮族“歌圩节”与刘三姐传说:壮族的“三月三”又称“歌圩节”,源于壮族先民的歌圩传统。相传古代壮族歌仙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反抗财主压迫,最终投河成仙,后人为了纪念她,在三月三聚集对歌,形成“以歌传情、以歌择偶”的习俗。歌圩上,青年男女通过唱山歌、抛绣球表达爱意,成为壮族更具代表性的浪漫节日。
3. 畲族“乌饭节”纪念英雄:畲族的“三月三”又称“乌饭节”,源于唐代民族英雄雷万兴的传说。相传雷万兴率部反抗封建统治时,被困山中,靠食用乌稔树叶充饥度过寒冬。第二年三月三,起义军冲出重围取得胜利,此后畲族民众每年三月三都用乌稔叶汁浸泡糯米蒸制乌饭,祭祀祖先、缅怀英雄,同时祈求生活幸福安康。
4. 布依族“地蚕会”禳灾祈福:布依族的“三月三”又称“地蚕会”,源于上古时期“山王神”放虫灾害的传说。相传某年三月初三,山王神释放虫害导致庄稼受损、人畜患病,村民们在寨老带领下上山祭祀“天神地蚕”,用糯米饭、腊肉等祭品迷住地蚕、封住其嘴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这一习俗延续至今,成为布依族禳灾祈福的重要仪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