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各地的瑞午风俗——

admin

河南省:古中原核心地带,保留诸多早期端午传统。饮雄黄酒与涂额是重点,成人饮少量雄黄酒避毒,儿童用雄黄酒涂额头、鼻尖、手心脚背(称为“画王字”或“点雄黄”),寓意避灾纳吉;采药熬汤沐浴(“洗百病”)也很常见,清晨上山采集艾草、马齿苋等草药熬水全家使用;部分地区还有拜祖扫墓习俗,为“次祭”节日(清明后再次祭祖)。

山东省:邹平县每人早起饮酒一杯,传说可避邪;日照给儿童缠七色线,需戴至节后之一次下雨才解下扔进雨水;临清县七岁以下男孩带麦秸做的符(项链),女孩带石榴花,穿母亲做的黄布鞋(鞋面用毛笔画五种毒虫),寓意借屈原“墨迹”杀毒。

河北省: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(避井毒),节前预汲;市井小贩卖樱桃桑葚,称“吃了全年不误食苍蝇”;炉食铺出售“五毒饼”(玫瑰饼印蝎子、蛤蟆等“五毒”花纹),寓意消病强身;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互相馈赠礼品;赵县有“踏柳”习俗,地方官府至城南宴饮赋诗。

全国各地的瑞午风俗——

二、南方地区端午习俗

湖北省:屈原故里秭归县,端午竞渡特盛(五月十三、十四、十五三日),还有祭祀、招魂活动;五月十五“大端阳”、五月二十五“末端阳”,食粽、饮蒲酒;巴河镇迎傩人(花冠文身、鸣金逐疫);宜昌秭归还有“晒水”习俗,将水放在太阳下晒热后给小孩洗澡,据说可洗去污浊和病魔。

湖南省:攸县孕妇家祈求生男孩的,富者用花币酒食,贫者备鸡酒,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龙首前;岳州府竞渡禳灾、去疾,作“草船泛水”(送瘟);长沙、岳阳等地赛龙舟热闹非凡,龙舟造型独特(如沅陵的“龙舟之乡”)。

江苏省:嘉定县必买石首鱼(鳇鱼)煮食,称“当裤子、买黄鱼”;仪征县有此俗谚;南京用清水加雄黄、鹅眼钱洗眼(“破火眼”),保一年无眼疾;武进有“夜龙舟”,晚上悬小灯竞渡,箫鼓歌声相和;高邮特殊习俗有系百索子、贴五毒、放黄烟子、吃“十二红”(十二种红色菜肴),孩子挂“鸭蛋络子”(彩线结络子装鸭蛋)。

浙江省:桐庐县乡塾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(“衣丝”);医家午时采药(“天医星临空”);嘉兴有吃绿豆糕、佩香囊习俗,香囊内装香药,外包丝布,清香四溢。

四川省:石柱县(重庆东部)有“出端午佬”习俗,四人抬铺红毯的大方桌,上置骑虎道士,敲锣打鼓 *** ;川西旧时有“打字子”习俗(成都人买李子掷城楼,后因冲突停止);乐山、新津赛龙舟时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;绵阳、遂宁部分地区端午吃包面(类似饺子,面皮包馅煮食)。

三、西南及少数民族地区端午习俗

云南省:保山施甸县带彩串(老人用彩色棉线编手串,拴于儿孙手腕,祈求健康);大理采集百草药洗澡(去除霉运、病痛),洱海赛龙舟,戴五色手环;部分地区还有“抢鸭子”习俗(龙舟赛后,将鸭子投入水中,青年男子抢鸭子,寓意丰收)。

贵州省:黔东南、铜仁等地“游百病”(端午节晚饭后,全家出游,寓意消除百病);部分地区有“打陀螺”“射”等传统体育活动,融合民族特色。

四、沿海及岛屿地区端午习俗

福建省:福州媳妇端午进献公婆(寿衣、鞋袜、团粽、扇子);建阳县药王晒药囊日(五月五日),人家作酱;泉州的“嗦啰嗹”(抬龙王头雕像 *** ,焚香叩拜)、厦门的“抓鸭子”(龙舟上挂笼子,内装鸭子,青年男子跳水抓鸭);漳州、莆田有“做节”习俗,包粽子、赛龙舟。

台湾省:台南吃“煎堆”(炸麻薯,与郑成功传说有关,传说吃煎堆可补天止雨);台湾各地河川赛龙舟(盛大热闹,有箫鼓歌声相和);“午时水”习俗(正午汲取的水,避邪、保健,甚至收藏);“立鸡蛋”(端午节当天尝试立起生鸡蛋,成功者好运);挂菖蒲、艾草、钟馗像,饮雄黄酒,佩香包(避邪保平安)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