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季是冷暖空气交替的过渡季节,北方地区多大风天气(如西北、华北),特点是南北大风交替出现、风力较大(阵风可达7级以上)。大风会带来气温骤降,降低空气湿度,容易引发感冒、鼻炎、关节炎等呼吸系统和关节疾病;大风还会对交通(如航班、公路)、水运(如航运)及设施农业(如大棚、育苗薄膜)造成破坏,甚至导致作物倒伏、设施损坏。
2. 沙尘天气
春季气温回升快,若前期降水偏少、地表干燥,大风来袭时易引发沙尘天气(包括浮尘、扬沙、沙尘暴)。沙尘天气会导致大气中悬浮颗粒(尤其是可吸入颗粒物)浓度急剧升高,空气质量恶化,诱发过敏性皮炎、过敏性鼻炎、哮喘等过敏性疾病;沙尘还会影响能见度,对交通安全(如高速公路、航空)造成威胁。北方地区(如大同、西北)是沙尘天气的高发区,尤其34月为多发期。
3. 倒春寒
初春时节,气温回升较快,但随后受较强冷空气入侵,气温骤降(日平均气温较前期下降10℃以上),且持续偏低(低于常年同期平均值),形成“前暖后冷”的倒春寒天气。倒春寒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:北方冬小麦正值拔节孕穗期,易受冻害(如叶片枯萎、死苗);南方早稻处于播种育秧期,低温会导致烂秧、死苗。对人体健康而言,乍暖还寒的天气易引发感冒、心脑血管疾病(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),年老体弱者需特别注意“春捂”。
4. 春旱
春季北方地区(如西北、华北)降水稀少,加上气温回升快、蒸发量大,容易出现春旱(“十年九春旱”)。春旱会影响冬小麦返青后的生长(如叶片卷曲、分蘖减少),导致作物需水不足;也不利于春播作物(如玉米、棉花)的播种和出苗(如土壤墒情差,种子无法发芽)。春旱还会加剧沙尘天气的发生概率,进一步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。
5. 强对流天气
4月前后,随着副热带高压北移,暖湿气流逐渐活跃,与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气交汇,易引发强对流天气(如雷电、雷暴大风、冰雹)。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、破坏力大的特点:雷电可能击中建筑物、树木或人体,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;雷暴大风会吹倒广告牌、树木,影响交通和电力供应;冰雹会砸坏作物(如小麦、果树)、损坏车辆和房屋。南方部分地区(如江南、华南)强对流天气更为频繁。
6. 南方低温阴雨(连阴雨)
春季南方地区(如江南、华南)常出现持续阴雨、阳光寡照的低温天气(日平均气温≤12℃且持续多日),俗称“低温连阴雨”。这种天气会影响早稻播种育秧(如烂秧、死苗),导致作物生长缓慢;持续降水会引发农田湿渍害(如土壤积水,根系缺氧),加重油菜、蔬菜等作物的病虫害(如菌核病、霜霉病)。阴雨天气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(如情绪低落、抑郁),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