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亲之前还要送一次礼

admin

在传统中式婚礼流程中,迎亲前有一个必经的重要环节——“过礼”(又称“过大礼”“纳征”),是男方正式向女方家庭送聘礼、确认婚姻关系的核心仪式。这一习俗源自古代“六礼”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中的“纳征”,旨在通过物质载体传递男方的诚意,同时明确双方的婚姻契约关系。

一、“过礼”的核心意义

“过礼”的本质是男方向女方家庭的“责任承诺”:一方面,它象征着男方对女方的认可与重视,通过丰厚的聘礼表达“迎娶”的诚意;它也是传统婚姻中“男娶女嫁”模式的体现,女方通过接受聘礼,正式从“娘家”过渡到“婆家”的身份转变。即使在现代,“过礼”仍被视为婚礼筹备中的“大事件”,承载着双方家庭的信任与期待。

迎亲之前还要送一次礼

二、“过礼”的时间节点

“过礼”通常安排在迎亲前15至20天(部分地区因习俗差异略有调整,如东北地区约提前10天,南方部分地区可能更早),需选择黄道吉日进行。这一时间点的设定,既给双方家庭留出准备嫁妆、协调婚礼细节的空间,也符合传统“好事多磨”的吉祥寓意。

三、“过礼”的主要内容

“过礼”的礼品清单因地域、家庭经济状况略有差异,但核心物品均围绕“吉祥”“实用”“象征”展开,主要包括:

礼金:金额由双方父母协商确定,需为双数(如9999元、10800元、20000元等),寓意“成双成对”“好运连连”。部分地区会将礼金分为“聘金”(给女方父母)与“饰金”(给新娘购买首饰),具体分配需提前沟通。

礼饼:又称“喜饼”,是传统婚礼中的必备礼品,象征“团圆”“甜蜜”。数量多为双数(如两盒、四盒),部分地区要求用“精装龙凤礼饼”或“西式礼饼”,包装需精美。

海味:代表“富贵”“有余”,通常选择四式、六式或八式(如鲍鱼、蚝豉、元贝、冬菇、鱿鱼等),每款分两包,包装需用红纸包裹。其中,“发菜”是必不可少的一味(谐音“发财”),寓意“财源广进”。

三牲:即“生鸡两对”(两雄两雌,象征“阴阳和谐”)、“猪肉三至五斤”(需“起双飞”,即一片相连开二,寓意“夫妻同心”)、“鱼一条”(如大鱼或鲮鱼,取“有腥气”谐音“有声气”,象征“生活有盼头”)。

酒:需准备四支(洋酒或米酒均可),象征“四季平安”。部分地区要求用“双瓶装”,寓意“好事成双”。

其他物品:如“四京果”(荔枝干、龙眼干、核桃干、生花生,寓意“早生贵子”)、“生果”(如苹果、橙子,寓意“平安吉祥”)、“茶叶、芝麻”(象征“扎根”“坚守”,寓意“婚姻长久”)、“帖盒”(内装莲子、百合、青缕、扁柏等,寓意“百年好合”“清清白白”)。

四、“过礼”的注意事项

1. 礼品数量需为双数:传统观念中,“双数”代表“吉祥”“圆满”,因此所有礼品(包括礼金、礼饼、海味等)的数量均需为双数,避免“单数”带来的“孤单”“不完整”寓意。

2. 同行人员需为“全福人”:男方送礼时,需由两位或四位女性长辈(需有丈夫、儿女,且公婆、父母健在)陪同,称为“全福人”。这些女性长辈需帮忙整理礼品、与女方家人沟通,象征“福气传递”。

3. 尊重女方习俗:不同地区、民族的“过礼”习俗可能存在差异(如达斡尔族需送“恰安特”大礼、满族需送“抬盒”),男方需提前与女方沟通,遵循女方家庭的意愿,避免因习俗不符引发矛盾。

4. 女方需回礼:按照传统,“过礼”后女方需向男方回礼,回礼内容通常包括“女方衣物”“喜糖”“茶叶”等,寓意“礼尚往来”“婚姻平等”。回礼的价值需与“过礼”相当,避免“厚此薄彼”。

“过礼”作为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,不仅是物质的传递,更是情感与责任的联结。它将双方的期待与承诺融入每一个礼品之中,为后续的迎亲、拜堂等环节奠定基础,成为中国婚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