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八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“腊祭”习俗,但作为固定节日的“腊八节”(腊月初八)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。
上古时期,腊祭是岁末祭祀祖先与神灵、祈求丰收吉祥的重要活动,日期并不固定。先秦时,腊祭有多种称呼(夏曰嘉平、殷曰清祀、周曰大蜡),汉代将腊祭日定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。直至魏晋南北朝,佛教传入中国并与本土腊祭习俗融合——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成道,佛教徒在此日举行法会、熬制腊八粥供佛,逐渐形成固定节日。南朝梁代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明确记载“十二月八日为腊日”,标志着腊八节日期的固定。
腊八节的传统食物
腊八节的核心食俗是腊八粥,此外还有腊八蒜、腊八豆腐、腊八面、麦仁饭等特色美食,不同地区各有差异:
1. 腊八粥(核心食俗)
腊八粥又称“七宝五味粥”,由大米、小米、糯米、紫米、薏米等谷类,黄豆、红豆、绿豆等豆类,红枣、花生、莲子、枸杞等干果熬制而成。其起源与佛教密切相关:佛教徒为纪念释迦牟尼成道,用香谷与果实煮粥供佛,后传入民间成为全民习俗。腊八粥寓意“合聚万物、祈求丰收”,不同地区添加的食材略有不同(如北京加入桂圆、核桃,陕西加入核桃、杏仁)。
2. 腊八蒜
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(如北京、山东),以醋和大蒜瓣为原料。将剥皮的蒜瓣放入密封罐,倒入米醋,置于阴凉处腌制20天左右,蒜瓣会变成翠绿色(因大蒜素与醋酸反应)。腊八蒜口感酸甜微辣,具有抗氧化、抑菌功效,常作为饺子或凉菜的佐料。民间有“腊八蒜,腊八算”的说法,旧时商号会在腊八这天结账,腊八蒜象征“清算”。
3. 腊八豆腐
安徽省黟县的传统小吃,以黄豆为主要原料。将黄豆制成豆腐后,抹上盐水,在通风处晒制而成(通常需3个月)。成品色泽黄润、松软咸香,可单独食用或与肉类同炒、同炖,是黟县冬季的特色美食。
4. 腊八面
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(如澄城),以面粉和豆类(主要为红豆)为原料。红豆提前泡发,熬成汤后加入韭叶面(宽度与韭菜叶相当)煮熟,最后泼上葱花油(热油爆香葱花)。腊八面口感筋道,寓意“长寿”,是关中地区腊八节的传统面食。
5. 麦仁饭
青海西宁的特色美食,以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为主要原料。将麦仁与牛羊肉、青盐、姜皮、花椒、草果等佐料一同放入锅中,用文火煮熬一夜,直至麦仁与牛羊肉融为一体,汤汁浓郁。麦仁饭口感软糯,具有滋补功效,是青海地区腊八节的传统主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