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,标志着万物进入繁茂生长阶段,人体也进入新陈代谢旺盛期。此时养生需顺应“阳盛阴虚”的自然规律,重点围绕“养心、护阳、健脾、防暑”展开。
1. 起居:顺应天时,晚睡早起兼午休
立夏后,白昼渐长、黑夜渐短,《黄帝内经》建议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,但晚睡不应超过23点,以顺应阴气不足;早上宜早起(56点),迎接阳气充盈。因午间气温高、人体出汗多,大脑供血相对减少,易出现精神不振,需养成午睡习惯(30分钟至1小时),可调节激素分泌、降低冠心病风险;若无法午睡,可通过听轻音乐、闭目养神替代。
2. 饮食:增酸减苦,健脾祛湿护心
夏季心火渐强、肝气渐弱,饮食需遵循“增酸减苦、补肾助肝、调养脾胃”原则:
增酸:多吃草莓、杨梅、柠檬、山楂等酸性食物,可固表敛汗、预防流汗过多导致的耗气伤阴;
减苦:避免过多食用苦瓜、苦苣等苦味食物(苦味虽能清心,但过量易伤脾胃);
健脾祛湿:选择薏米、茯苓、莲子、山药、冬瓜、丝瓜等食材,如薏米茯苓莲子粥(薏米30g、茯苓15g、莲子20g、粳米50g),可健脾祛湿、安神宁心;
养心食物:适量摄入西红柿(清热解毒、凉血平肝)、红枣(补血养心)、樱桃(补心气、养心血)、红豆(清心火、补心血)等红色食物;
补水补钾:每日饮用15002000ml温水,避免冷饮(损伤脾胃);多吃菠菜、紫菜、香蕉等富含钾的食物,预防乏力、心慌。
3. 运动:适度有氧,避免过度出汗
立夏后,人体阳气外发,运动需“动静结合、适度适量”,避免剧烈运动(如快跑、重体力劳动)导致过度出汗(汗为心之液,过度出汗易伤心)。推荐选择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等慢节奏有氧运动,每周35次,每次3060分钟;运动时间宜选在清晨(67点)或傍晚(1819点),此时阳光柔和、空气清新,更符合自然规律;运动后需补充温水(避免冰水),以补充流失的体液。
4. 情志:静心养神,避免情绪波动
夏季属火,与心相应,“心主神明”,易出现烦躁、失眠、多梦等症状。需保持神清气和、心情愉悦,避免大喜大悲(大喜易伤心火,大悲易耗心气);可通过冥想、钓鱼、书法、种花、听轻音乐等方式静心,缓解心神不宁;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,用艾叶+合欢花(各10g)泡脚(水温40℃左右),引火下行,助眠安神。
5. 防暑与避寒:避免贪凉,防暑湿侵袭
立夏后,气温升高,需注意防暑:外出时戴帽子、打遮阳伞,涂抹SPF30+防晒霜;避免在10:0016:00期间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。避免贪凉:不可过度吹空调(温度设置在26℃以上)、风扇直吹,睡觉时盖薄被,以防寒湿邪气入侵;少吃冷饮、冰镇水果(如冰西瓜、冰可乐)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,引发腹痛、腹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