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气温降冬至夜最长

admin

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(北半球而言),通常在每年公历11月78日交节。其名称源于“万物收藏,规避寒冷”的物候特征,标志着生气开始闭蓄,草木凋零、蛰虫休眠,大自然进入休养状态。

立冬之后,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,每次冷空气来袭都会带来明显的降温、大风及雨雪天气,随后气温略有回升,形成“三日寒、四日暖”的寒暖交替格局。立冬并非一年中最冷的时节——此时地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仍有剩余,“积热”使得初冬气温不会骤降,真正的寒冷通常在冬至之后才会凸显。

从气温变化来看,立冬后我国南北温差进一步拉大:北方大部地区气温显著下降,如东北、西北等地已进入寒冷状态,部分地区甚至提前供暖;而南方地区(如华南、江南)气温仍较为温和,甚至可能出现“十月小阳春”的温暖天气,但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。

立冬气温降冬至夜最长

冬至:夜最长,白昼最短

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通常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。其天文成因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阳光对北半球的照射角度达到一年中最倾斜的状态,导致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缩至最短(如北京白昼约10小时20分,漠河仅约7小时),黑夜则相应延长。

过了冬至,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,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、黑夜逐渐变短,但气温并未立即回升——冬至日前后,亚洲高压异常强大,冷空气频繁南下,我国多数地区进入“数九寒天”(以冬至为起点,每9天为一个“九”,共81天)。其中,“三九”(冬至后第1927天)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,此时地面储存的夏秋热量已消耗殆尽,冷空气一来便天寒地冻。

冬至不仅是天文现象的重要节点,也是传统节日,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此时人们注重保暖(如戴帽、穿厚袜、泡脚),并通过吃饺子(北方,寓意“御寒”)、吃汤圆(南方,寓意“团圆”)、喝羊肉汤等方式进补,以抵御寒冷、增强体质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