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安结婚风俗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环节,融合了传统礼仪与地方特色:
1. 订婚:确立婚约的重要仪式
订婚是泰安结婚流程的起点,旨在正式确定双方婚约。传统上,男女双方家长会相聚吃饭、互相认识,男方父母需向准儿媳赠送见面礼——金额多为一万零一或一千零一(寓意“万里挑一”“千里挑一”),准儿媳收下整数后,需将剩余的一元钱返还男方家,象征“挑定”之意。男方需为女方购买三金(金项链、金戒指、金耳环)作为聘礼,礼金数额由双方协商,需兼顾男方经济实力。
2. 迎娶: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仪式
出发前准备
新娘出嫁当天,娘家会为其准备嫁妆(如新棉被、衣物、生活用品),嫁妆内需藏入枣、栗子、花生(寓意“早立子”“花着生”)。新郎需租赁车辆前往迎亲,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,需放鞭炮告知。
进门与告别
迎亲人员进门后,新娘的姑姑、姨娘、姐姐通常不参与送亲(民间说法“姑不叫,姨不送,姐姐送身病”)。新郎需先请出新娘,献上鲜花(多为玫瑰),并与新娘一同向新娘父母鞠躬致谢,行告别礼。随后,新郎抱新娘上花车,送亲客搬上嫁妆后,车队在鞭炮声中前往新郎家。
途中习俗
迎亲途中,若遇其他娶亲队伍,双方新娘会交换礼物(如手帕、糖果);若遇出殡队伍,视为“白头到老”,无需躲避。
3. 婚礼仪式:传统礼仪的核心环节
拜天地
婚礼当天,新人需在香台子前(摆有供品、香烛)举行拜天地仪式:新郎磕头拜天地,新娘站在铺于地上的糕上不动(象征“步步高升”)。部分地区会向新娘头上撒穗(实为“撒祟”,寓意驱邪)。
拜高堂与夫妻对拜
拜天地后,新人需向双方父母鞠躬致谢(二拜高堂),随后面对面夫妻对拜,象征互敬互爱。
挑盖头与吃随身饭
新娘的红盖头需由新郎用秤杆挑下(寓意“秤杆不离秤砣,老头不离老婆”),挑下的盖头需甩上屋顶(越高越吉利)。之后,新人需吃随身饭——新娘从娘家带来的亲手包的饺子(数量为自己年龄,如20岁包20个),新郎吃时需问“咸不?”,新娘答“不咸(不嫌)”,反之亦然。
4. 婚后习俗:延续传统的温馨环节
会亲
婚礼结束后,新郎父母及亲友会与新郎的岳父(新娘父亲)等娘家人会亲,双方坐在一起聊天,增进感情。
闹洞房
宾客会通过小游戏为难新人(如用绳子拴苹果让两人共咬、头碰头、脸贴脸),增加喜庆气氛,但需注意分寸,避免过度恶搞。
5. 特色习俗:泰安独有的婚嫁传统
夜里嫁娶
泰安近郊部分地区保留“夜里娶媳妇”的习俗,源于传统避讳(属虎、属龙者白天嫁娶易遇犯相,夜里嫁娶可避之)。即使现在,仍有新人选择夜间迎亲,认为“黑灯瞎火看不清,犯相也无妨”。
压床
新婚床安好后,需找未成年男童(如肖龙、肖虎)陪新郎睡一晚(称“压床”),寓意“驱邪”“早生贵子”,传统认为空床不吉利。
催生袄
新娘出嫁时,娘家需在陪嫁箱子中放入催生袄(亲手缝制的棉袄),要求新娘婚后之一个冬天穿上,寓意“早生贵子”“在婆家有地位”。
6. 婚俗改革:新时代的文明新风
近年来,泰安部分地区推行婚俗改革(如泰山红门集体婚礼、王林坡村室外婚礼广场),倡导“简约婚礼”:
集体婚礼:新人穿中式礼服,在泰山脚下举行简约仪式(如诵读《泰山婚书》),摒弃大操大办;
室外婚礼:将闲置空地改造成免费婚礼广场(如王林坡村的“九步长情路”“清泉桥”),新人可在此走“长情路”、跨“清泉桥”,减少酒席开支(单场婚礼平均节省56万元);
村规约束:将“彩礼不超过5万元”“婚宴不超过20桌”“取消过门费”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,党员干部带头执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