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公明是中国民间信仰中公认的华夏之一正财神,其信仰贯穿古今,影响覆盖海内外华人,是民间祈福求财的核心对象。
一、赵公明的身份定位
赵公明,姓赵名朗,字公明,又称赵玄坛(“玄坛”指道教斋坛,亦有护法之意),道教尊为“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”(简称“玄坛真君”)。他是道教神仙谱中五方诸神之一(阴阳之神),也是民间“五路财神”的核心(统帅招宝、纳珍、招财、利市四位神仙)。
二、成为财神的神话与历史演变
1. 早期形象:晋代《搜神记》《真诰》记载,赵公明最初为“督鬼之神”或“瘟鬼”,负责行瘟疫、督鬼下取人,形象带有肃杀之气。
2. 职能转变:元明时期,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《封神演义》等文献重塑其形象,称其“黑面浓须、骑黑虎、执铁鞭”,能“驱雷役电、除瘟剪疟、主持公道”,并新增“公平买卖、宜利和合”的财神职司。
3. 正式封神:明代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,姜子牙封赵公明为“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”,统帅四位与财富相关的小神(招宝天尊萧升、纳珍天尊曹宝、招财使者陈九公、利市仙官姚少司),专司“迎祥纳福、商贾买卖”,至此其财神地位正式确立。
三、财神形象的固化与象征
民间对赵公明的形象塑造极具辨识度:黑面浓须、头戴铁冠、手执铁鞭、身跨黑虎,身边常伴有聚宝盆、大元宝等财富象征物。这种形象融合了“威严”(铁鞭、黑虎)与“吉祥”(元宝、聚宝盆),契合民众对“公平致富、平安护财”的心理需求。
四、信仰传承与民俗影响
赵公明的信仰起源于陕西周至县集贤镇赵代村(其出生、羽化之地),至今已有千年历史。民间习俗中,农历正月初五为“接财神日”(商家多在此日供奉赵公明,祈求开年生意兴隆),三月十五为其诞辰(各地会举办祭祀活动,如迎神、送财气、演社火)。赵公明财神庙(如西安楼观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)已成为华夏文化寻根的重要载体,融合道教文化、民俗演艺(如集贤古乐、秦腔)与特色商业,吸引着海内外游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