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出发仪式:喜车启程,喜气出发
婚礼当日,男方家首先装饰婚车(贴喜字、拉花),新郎穿戴整齐后,为父母及长辈佩戴胸花(母亲佩戴象征母爱的胸花,父亲将新娘手捧花传递给新郎,寓意代代接力)。随后,新人及家人拍摄全家福。接着,选择一对有儿有女、感情和睦的夫妻及一个小孩子作为迎亲队伍(小孩携带红毛毯、甜点,象征生活甜甜蜜蜜),司仪乘坐第二辆车,摄像车辆随行,车队正式出发。
2. 迎亲仪式:闯关见新娘,喜气盈门
车队到达女方家门口时,需燃放鞭炮、撒花(营造喜庆氛围)。女方家会安排压轿小孩(需给红包),新娘被家人“藏”在闺房,新郎需通过回答问题、派发红包(给新娘小伙伴)等“闯关”环节,才能见到新娘。见到新娘后,新郎献上手捧花并下跪求婚,成功后与新娘及亲友合影。随后,新人向女方父母及长辈拜别(长辈送上吉祥祝福),新娘家拍摄全家福,新娘携带行李(由已婚妇女陪同,坐副驾驶)上车。新娘上车前,男方接亲贵宾需掐柏枝铺长青路(象征婚姻长青),新娘踩柏枝上车,同时携带过路钱、喜饼(寓意一路顺风)。
3. 接亲回程:沿途喜庆,迎接新人
迎亲车队返回男方家时,需选择宽敞大道(避免窄路、路口),若有时间可拍摄外景。沿途保持欢快氛围,司仪可通过麦克风与路人互动,增加喜庆感。
4. 到家仪式:鞭炮迎亲,喜入家门
车队到达男方家门口时,燃放鞭炮、礼炮(告知全村新人到家),男方家人(如父母、长辈)出门迎接。婆婆需给新娘下车礼(红包),新郎从车中抱出新娘(部分地区习俗),新娘脚踩红地毯/年糕/斧头(红地毯象征喜庆,年糕寓意“年年高”,斧头象征“福临门、步步高”)。喜婆婆为新娘准备喜糖、压腰钱(12元,寓意生儿子)、烤火炉(电熨斗,象征婚后生活“熨帖”),随后搀扶新娘进入家门。
5. 拜天地:传统仪式,三拜定终身
新人进入堂屋(或院子)后,举行拜天地仪式(司仪主持,声音洪亮):
一拜天地:“一拜高天厚土,二拜五谷丰登,三拜人杰地灵”(感谢天地为媒,祈求风调雨顺);
二拜高堂:“一拜寿比南山,二拜福如东海,三拜五世其昌”(感谢父母养育之恩,祈求家庭幸福);
夫妻对拜:“一拜龙凤呈祥,二拜麒麟送子,三拜百年好合”(夫妻相互承诺,白头偕老)。
部分地区需拜大、小主人及来宾(如族谱、舅舅等)。
6. 改口仪式:认亲改口,红包祝福
拜堂后,新娘向男方父母改口(称呼“爸”“妈”),需多喊几声(如“爸妈,我以后会好好孝顺你们”),男方父母给新娘改口红包(金额多为吉利数字,如666、888,象征顺利发财)。部分地区需新人向亲友逐一改口。
7. 交杯酒与合卺:夫妻同心,甜蜜相伴
新人面对面站好,司仪递上交杯酒(用红绳系住的酒杯,象征夫妻同心),新人手臂交叉,喝下交杯酒(寓意今生永不分离)。部分地区需合卺(用葫芦或瓢盛酒,新人共饮,象征同甘共苦)。
8. 敬茶仪式:孝心传递,长辈祝福
新人向男方父母及长辈敬茶(用盖碗或茶杯,茶水中可放红枣、桂圆,象征“早生贵子、团团圆圆”)。敬茶时,新人需说吉祥话(如“爸、妈,请喝茶,以后我们会好好照顾你们”),长辈接过茶后,需说祝福话(如“好好过日子,早日生个大胖小子”),并给新人红包(金额不等,象征认可)。
9. 婚宴仪式:共享喜宴,感恩来宾
婚宴开始前,新人及家人需敬酒(从主桌开始,依次向亲友敬酒,感谢他们的到来)。部分地区需坐席顺序(如舅舅坐主桌,象征“舅舅压阵”),新人需逐一敬酒,与亲友分享喜悦。婚宴菜品多为双数(如6道、8道、10道),寓意“好事成双”。
10. 闹洞房:热闹收官,祝福新人
婚宴结束后,亲友开始闹洞房(传统习俗,旨在消除新人陌生感,增添喜庆)。闹洞房的形式多样,如“咬糖”(新人共咬一颗糖)、“吃苹果”(新人共吃一个苹果,象征“平平安安”)、“捉恶蚤”(亲友假装在新人身上找“恶蚤”,逗新人笑)等。部分地区需“耍语言”(如领说“南墙一朵花”,新人重复“风吹吱啦啦”),新娘需配合,否则被认为“不贤慧”。闹洞房通常持续至深夜,最后以“撒帐”(将核桃、红枣、花生、葵花籽等撒向新人,寓意“早生贵子、多子多福”)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