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订婚后走亲戚风俗

admin

河南订婚后,走亲戚是连接两家情感、推进婚事进程的重要环节,涵盖前期沟通、订婚仪式及婚后延续三大阶段,每个步骤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礼仪规范。

一、订婚前:女方“看家”与男方筹备

订婚前,女方通常会组织“看家”(又称“相家”),由女方母亲、嫂子或姑姑等亲属(偶带晚辈)前往男方家实地考察。女方无需带礼物,主要查看男方家庭环境(如房屋布局、卫生状况)、经济条件(如粮仓储备,过去甚至需提前借粮充实)及家庭成员态度。男方则需全力展现诚意:打扫庭院、准备宴席(邀请能说会道的女性亲戚作陪)、赠送红包(金额从过去的二三十元增至如今的一千元甚至万元,且包“百里挑一”“万里挑一”等寓意,象征对女方的珍视)。若女方提出退婚,需主动退还红包;若男方退婚,女方可能拒绝退还,甚至要求分担宴席费用。

河南订婚后走亲戚风俗

二、订婚中:“换大贴”与“四色礼”“回礼”

订婚核心环节是“换大贴”(又称“讨八字”),双方将男女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,交由先生测算是否相合(避免婚姻冲克)。男方需向女方送“四色礼”(传统为炸馍、猪肉、烟、酒,如今升级为包含“三金”(金戒指、金耳环、金项链)的礼盒),象征诚意与经济实力。女方则回礼,内容包括鞋(象征女婿文武双全)、笔本(寓意学业/事业有成)、艾叶(代表坚韧的爱情)、捻(纺棉花线的线引,体现勤劳)、曲(预祝婚姻富足),这些礼物均有美好寓意。

三、订婚后:节日“走亲戚”与礼节规范

订婚后,逢年过节(如春节、八月十五)需“走亲戚”,以维系两家情感:

春节:正月初二,准女婿需到老丈人家拜年,带“礼条肉”(俗称“礼肉”,需肥瘦相间、四五斤重,过去甚至借钱准备,否则被视为不重视);初四,准媳妇回拜婆婆家,婆婆家需给准媳妇“压岁钱”(金额多于男方收到的“压岁钱”,如过去婆婆家给400元,男方给200元)。如今礼物升级为酒、烟、食品等,档次随经济条件提高。

其他节日:如麦收前的“瞧麦稍黄”(女方回娘家看麦子长势)、麦收后的“瞧麦罢”(娘家回拜,看收成及姑娘生活状况),礼物多为方便面、饮料、水果等实用物品。

走亲戚礼节:需选双日子(如初二、初四、初六),避免初一、十五(视为“霉气”);礼物需兼顾实用与心意,如女方回礼中的“鞋”象征“脚踏实地”,“笔本”象征“前途光明”;若遇老人去世未满三年,需改在单日子走亲戚(如初三、初五),并贴蓝底白字春联(持续三年)。

四、特殊情况:“干亲戚”的走动

若男女双方有“干亲戚”(如认的干爹、干娘),大年初一需前往拜年(单向来往,干爹干娘收礼物)。走亲戚时需放鞭炮,意为“喜庆”;干儿子需挂红锁,干爹干娘给“开锁”,之后每年仅需拜年一次。

河南订婚后的走亲戚风俗,既保留了传统礼仪(如“看家”“换大贴”),又融入了时代元素(如“三金”“礼肉”升级),核心是通过礼物的传递与节日的走动,增进两家感情,为婚姻奠定坚实基础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