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澹”是多音字,作为姓氏时主要有两种读音,分别对应不同的起源脉络:
1. 读作tán(ㄊㄢˊ):源于姬姓,复姓“澹台”的省文简化
此读音对应的姓氏源自春秋时期鲁国孔子弟子澹台灭明。澹台灭明(名灭明,字子羽)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,因体态相貌被认为“不具大器形貌”,起初未被孔子重视,后通过自身努力成为贤哲。其姓氏来源有两种说法:一是鲁国有澹台山(今山东嘉祥),他曾在此居住,以山为姓;二是他曾结庐居于吴国的澹台湖(今江苏吴县),以地名命姓,称“澹台氏”。后来,澹台氏复姓大多省文简化为“台氏”或“澹氏”,该支澹氏的正确读音为tán,尊奉澹台灭明为得姓始祖。
2. 读作dàn(ㄉㄢˋ):源于避讳改姓,主要有两种情况
唐代啖氏避讳改姓:唐朝后期,唐武宗名为李炎(公元841~846年在位),大臣啖鳞因“啖”与“炎”同音,为避讳被迫改啖氏为澹氏,称“澹鳞”,其后裔世代相传澹氏,读音作dàn,尊奉啖鳞为得姓始祖。
秦代隐士周贞实改姓:秦朝时期,著名隐士周贞实(秦时人)避世隐居于永州澹山(今湖南永州芝山区),其姓氏源于居邑名称“澹山”,改周姓为澹姓,读音作dàn。虽此说带有传说色彩,但仍为该支澹氏的重要起源说法。
综上,“澹”作为姓氏时,tán音对应复姓“澹台”的省文简化,dàn音对应避讳改姓的两大支系,需根据具体家族渊源确定读音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