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矛头蝮:中国十中的“烙铁头”杀手
原矛头蝮(学名: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),别名烙铁头(因头部三角形似烙铁得名)、龟壳花、老鼠蛇、恶乌子,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典型管牙类毒蛇,为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剧毒蛇类,也是台湾六之一。
形态特征:三角形头部与斑纹是其标志性特征
原矛头蝮的头部呈明显长三角形,与颈部区分清晰,头背覆盖细小鳞片,呈棕褐色,具略呈倒“V”形的暗褐色斑;自眼后至颈侧有一条醒目的暗褐色纵纹,增强其辨识度。体形细长,尾纤细且具缠绕性(便于攀爬),更大全长雄性约1152毫米(871+281毫米),雌性约1280毫米(998+282毫米),体重50—250克。
体背颜色以棕褐色、红褐色或灰褐色为主,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,斑周缘色较深,有时连接为锁链状;体侧亦各具1行暗紫色斑块。腹面浅褐色,前段色浅、后段色深,每枚腹鳞具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,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。
分布范围:长江以南及部分东南亚地区
原矛头蝮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,包括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等;国外分布于印度、孟加拉国、缅甸、越南、老挝等国,模式产地为印度阿萨姆邦那迦山。
其栖息环境多样,常见于丘陵、山区的竹林、灌丛、溪边、茶山、耕地,甚至会进入居民住宅周围的草丛、垃圾堆、柴草石缝间,部分个体可进入室内,适应性较强。
生活习性:夜行性与伏击捕食者
原矛头蝮为夜行性蛇类,主要在傍晚至凌晨(17时至次日5时)外出活动,雨天出现率较高,季节活动高峰在6—8月(最适活动气温23—32℃);非冬眠期每日出现率约30%—70%,平均52%。
该蛇不主动攻击人,但遇黑影、灯光或惊扰时会做出攻击姿态并伤人。其捕食对象包括鼠类、鸟类、蛙类、蜥蜴及小型蛇类,常利用树洞、竹洞、岩石洞作越冬场所(12月上旬入蛰,翌年4月上旬出蛰)。
毒力与危害:血循毒素为主的致命毒蛇
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,毒液以血循毒素为主,主要成分为出血毒素和抗凝血毒素,同时对组织细胞具有明显毒性,且排毒量较大(更大放毒量108毫克,对人致死量48毫克干重)。
被咬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部与全身症状:
局部症状:伤口可见两个深而清晰的管牙痕,立即出现刺痛、麻木感,周围肿胀明显;随后出现瘀血、水泡,10%—30%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坏死(坏死面积通常较小)。
全身症状:多于伤后1—6小时出现,包括头晕、眼花、烦躁不安、心悸、恶心、呕吐;少数患者会出现消耗性凝血病(如牙龈出血、皮下紫癜),严重时可导致呼吸麻痹、急性肾功能衰竭,甚至死亡。
保护现状:无危等级但有潜在威胁
原矛头蝮被列入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(2000年);2011年被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评为无危(LC)等级;2016年被《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》列为无危(LC)。
尽管目前种群状况稳定,但栖息地破坏、非法捕猎(用于药用)仍对其生存构成潜在威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