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忌游泳,尤其远离危险水域
古人认为农历五月为“恶月”,五月初五“重五”更甚,当天“溺死鬼”最为凶狠,需找替身“还阳”。端午节忌游泳,尤其不能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下水,部分地区还有投粽子入河的习俗,寓意让水鬼吃饱不再作祟。
2. 忌吃娘家粽子
传统习俗中,出嫁的女儿若在端午节当天回娘家吃粽子,会被视为“倒大霉”。民间俗语有“吃了娘家的端午粽,死得全家都不剩”的说法,认为这会带走娘家的福气,影响娘家的运势和经济状况。
3. 忌招惹“五毒”
农历五月被称为“五毒月”,五月初五当天,蝎子、蛇、蜈蚣、蟾蜍、壁虎等“五毒”毒性最强、最活跃。民间提醒,遇到“五毒”需赶紧远离,切勿捉弄或招惹,尤其要教育儿童避免接触。
4. 忌去阴森恐怖场所
医院、墓地、荒郊野外等阴森地方被认为是“阴气重”的场所,端午节当天去这些地方容易沾染“晦气”,导致生病或运气不佳。尤其是不满周岁的婴儿,需“躲午”(送到外婆家),以避免灾祸。
5. 忌丢失香包
北方地区有给儿童佩戴香包的习俗,香包内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等,寓意“驱瘟避邪”。传说若香包在端午节当天丢失,孩子一年内会有大灾;过了端午,需将香包扔到水里,以“免除火灾”。
6. 忌穿大红大紫衣物
端午节是缅怀先人、驱邪避灾的日子,大红大紫的衣物过于喜庆,与节日氛围冲突。传统认为,当天宜穿素色或淡色衣物,避免佩戴红色、紫色等鲜艳颜色的珠宝首饰。
7. 忌房事
五月为“九毒月”,端午为“九毒首日”,古人认为当天阴阳相争、毒气旺盛,房事会“毒伤身体”,不利于夫妻双方健康。这一禁忌也符合夏季养生中“节制房事”的原则。
8. 忌杀生
端午节是祭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,杀生被视为“不吉利”的行为。传统建议提前备好肉类,避免当天宰杀,以免破坏节日气氛或沾染“血光之灾”。
9. 忌远行
农历五月五是“杨公忌日”之一,民间认为“不宜出行,举事犯之不利”。夏季多暴风雨,出远门不便;阳气旺盛、毒虫病菌活跃,也增加了出行风险。
10. 忌理发(部分地区)
部分地区有“端午剪头发,鬼怪来‘剪’头”的说法,认为当天理发会招来鬼怪缠身。还有观点认为,小孩头顶囟门未完全闭合,端午风邪多,剃头易受外邪侵袭,故不宜给小孩理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