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,其“三候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这一时期气候、物候变化的精准概括,以五天为一候,共十五天,具体如下:
一候东风解冻:立春当日,东风送暖,大地从冬季的严寒中逐渐复苏,坚硬的冰冻开始消融。这里的“东风”象征春季的温暖气息,标志着冬季的寒冷势力开始衰退。
二候蜇虫始振:立春后第五天,蛰伏在地下的虫类(如蚯蚓、蟋蟀等)感受到阳气上升,开始从冬眠中苏醒,缓缓蠕动,但尚未离开洞穴。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对春季生机的本能响应。
三候鱼陟负冰:再过五天(即立春后第十五天左右),河里的冰层进一步融化,鱼儿因水底温度升高而游至水面附近。此时水面仍有未完全消融的碎冰,如同鱼儿“背负”着浮冰游动,生动展现了春季水体的解冻过程。
立春过后是否还冷
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,但气温并不会立即大幅回升,反而具有“乍暖还寒”的显著特点:
气候特点:立春后,东亚南支西风急流虽开始减弱,但北支西风急流仍较强,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尚未完全衰退,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。常出现“白天阳光和煦、早晚寒气袭人”的昼夜温差大的情况,部分地区甚至会有冷空气入侵导致气温骤降。
持续时间:立春后还需经历约一个月的寒冷期,真正的回暖要到3月“惊蛰”节气前后(此时数九寒天基本结束)。在此期间,早晚温差可达10℃以上,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仍会出现降雪或结冰现象。
注意事项:民间有“春捂秋冻”的说法,立春后切勿过早脱掉冬装(尤其是老人、儿童及体弱多病者),需注意防风御寒,避免因气温波动引发感冒或关节疾病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