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五一劳动节放假调休5天,具体时间为5月1日(星期四)至5月5日(星期一)。为保障假期连贯性,4月27日(星期日)需正常上班。
五一劳动节的由来
五一劳动节又称“国际劳动节”“国际 *** *** 日”(International Workers' Day),是全球80多个国家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,定在每年5月1日。
其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工人的 *** 斗争。当时,美国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更大化,强迫工人每日劳动14至18小时,劳动强度极大且工资微薄。1886年5月1日,芝加哥20多万工人(涵盖各行各业、不同肤色)举行大规模 *** ,要求实行“八小时工作制”(即每日工作8小时、休息8小时、教育8小时的“三八制”)。 *** 期间,工人们高呼“面包与玫瑰”“争取八小时工作制”等口号,走上街头 *** *** ,部分工厂陷入瘫痪。5月3日,芝加哥出动警察镇压,开枪打死2名工人;5月4日,工人们在干草市场广场举行 *** *** ,因不明身份者投掷,警察开枪反击,最终造成4名工人、7名警察死亡,史称“干草市场”。事件发生后,8名无主义者被起诉,其中4人被绞死、1人在狱中自杀,这一悲剧进一步激化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。
为纪念此次工人运动及后续 *** 活动,1889年7月,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。大会通过决议,将每年5月1日定为“国际劳动节”,旨在表彰劳动者的贡献,推动全球工人权益保障。1890年5月1日,欧美各国工人阶级率先举行盛大 *** *** ,标志着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正式确立。
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历史始于20世纪初。1918年,上海、苏州等城市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向群众散发介绍“五一”节的小册子和传单,传播“劳动神圣”的理念。1920年5月1日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唐山等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首次举行大规模 *** *** ,高呼“劳工万岁”“争取八小时工作制”等口号,李大钊、陈独秀等进步人士发表演说,强调“劳动创造世界”“做工的人最有用”,这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五一”劳动节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人民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,将5月1日定为法定劳动节,全国放假1天。此后,随着时代发展,劳动节的放假安排逐步调整:2008年起,劳动节与清明节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合并放假;2025年,根据修订后的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,劳动节放假调休延长至5天,成为劳动者享受休闲时光的重要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