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的谚语和古诗分享 冬至当日饮食习俗

admin

“清爽冬至邋遢年,邋遢冬至清爽年”(赣):若冬至天气晴朗,来年春节可能多雨;若冬至阴雨潮湿,来年春节则可能晴好。“冬至晴,正月雨;冬至雨,正月晴”(浙、湘):冬至当天的天气与正月降水情况相反,是民间对天气交替的经验。“冬至晴,新年雨,中秋有雨冬至晴”(黑):进一步细化了冬至与新年、中秋的天气对应关系。

2. 寒暑与季节趋势

“冬至冷,春节暖;冬至暖,春节冷”(湘、粤):冬至的温度高低可预测春节的冷暖,两者往往呈反向变化。“冬至不冷,夏至不热”(湘):冬至若不寒冷,夏至也不会特别炎热,反映了对四季寒暑平衡的认知。“冬至暖,冷到三月中;冬至冷,明春暖得早”(桂):冬至的冷暖直接影响后续春季气温,暖冬可能导致倒春寒,冷冬则春天来得早。

冬至的谚语和古诗分享 冬至当日饮食习俗

3. 降水量与农事提示

“冬至有雪来年旱,冬至有风冷半冬”(皖):冬至下雪可能预示来年干旱,有风则冬季寒冷时间延长。“冬至西北风,来年干一春”(晋):冬至刮西北风,来年春季可能降水稀少,提醒农民提前做好抗旱准备。

4. 其他民间说法

“冬至在头,冻死老牛;冬至在中,单衣过冬;冬至在尾,后悔没有火炉”(冀):根据冬至在当月的时间(上旬、中旬、下旬)预测冬季寒冷程度,形象反映了节气与气温的关系。

冬至古诗

1. 《小至》(唐·杜甫)

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刺绣五纹添弱线,吹葭六管动浮灰。岸容待腊将舒柳,山意冲寒欲放梅。云物不殊乡国异,教儿且覆掌中杯。”

诗中“冬至阳生春又来”点出冬至是阳气开始回升的关键节点,“刺绣添弱线”“吹葭动浮灰”分别描写了冬至后白昼渐长、律管飞灰的物候现象,结尾以饮酒表达对故乡的思念。

2. 《邯郸冬至夜思家》(唐·白居易)

“邯郸驿里逢冬至,抱膝灯前影伴身。想得家中夜深坐,还应说着远行人。”

诗人羁旅邯郸,冬至夜独自抱膝灯前,想象家人深夜围坐谈论自己,以细腻笔触刻画了游子的思乡之情,成为冬至题材的经典之作。

3. 《冬至》(唐·杜甫)

“年年至日长为客,忽忽穷愁泥。江上形容吾独老,天边风俗自相亲。杖藜雪后临丹壑,鸣玉朝来散紫宸。心折此时无一寸,路迷何处见三秦。”

此诗写于杜甫漂泊时期,“年年至日长为客”道尽常年漂泊的孤苦,“江上形容吾独老”与“天边风俗自相亲”对比,突出异地过节的心酸与对故乡风俗的怀念。

4. 《辛酉冬至》(宋·陆游)

“今日日南至,吾门方寂然。家贫轻过节,身老怯增年。毕祭皆扶拜,分盘独早眠。惟应探春梦,已绕镜湖边。”

陆游晚年家贫,冬至日独自过节,“家贫轻过节,身老怯增年”流露出对衰老的无奈,“探春梦绕镜湖边”则以梦境寄托对春天的期待。

5. 《减字木兰花·冬至》(宋·阮阅)

“晓云舒瑞,寒影初回长日至。罗袜新成,更有何人继后尘。绮窗寒浅,尽道朝来添一线。秉烛须游,已减铜壶昨夜筹。”

上阕“寒影初回长日至”点出冬至,“罗袜新成”暗合冬至穿新衣的习俗;下阕“添一线”指冬至后白昼渐长,人们秉烛夜游,体现了对节日的重视。

冬至当日饮食习俗

1. 北方:饺子——驱寒与纪念

北方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谚语,饺子形似耳朵,传说源于医圣张仲景冬至舍“祛寒娇耳汤”(羊肉、辣椒、药材包成耳朵状)治冻疮的故事。如今饺子成为北方冬至的“标配”,寓意驱寒保暖、团圆美满。

2. 南方:汤圆/冬至团——团圆与祈福

南方多称冬至为“冬节”,吃汤圆(或“冬至团”)是核心习俗。汤圆用糯米粉制成,有馅(如芝麻、花生)或无馅,象征“团圆”“圆满”。《清嘉录》记载:“有馅而大者为粉团,冬至夜祭先品也;无馅而小者为粉圆,冬至朝供神品也”,体现了祭祀与家庭团聚的意义。

3. 江浙:赤豆糯米饭——驱邪与禳灾

江南水乡有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,传说源于共工氏有不才子死于冬至,化为疫鬼,而赤豆能驱避疫鬼。人们用赤豆、糯米煮饭,祈求来年平安健康。

4. 山东:羊肉汤——滋补与御寒

山东滕州等地冬至流行喝羊肉汤,羊肉性温,能驱寒保暖、滋补身体。民间认为冬至喝羊肉汤可“补一冬”,应对严寒天气。

5. 宁波:番薯汤果——翻霉运与圆满

宁波人冬至吃番薯汤果(番薯加糯米圆子煮成),“番”与“翻”同音,寓意将过去一年的霉运“翻”过去;“汤果”谐音“团圆”,象征家庭圆满。汤果做好后先供灶神,再全家食用,体现对神灵的敬畏与家庭的重视。

6. 苏州:冬酿酒——岁末与祈福

苏州有“冬至不喝冬酿酒要冻一夜”的说法,冬酿酒用糯米加桂花酿造,口味甘甜,隐含桂花香。冬至夜喝冬酿酒,既是岁末的庆祝,也寓意来年吉祥如意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