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凌晨的出行风俗,是中国传统年节文化中极具仪式感的环节,核心意义是通过辞旧迎新的仪式,祈求新岁平安顺遂、财源广进、六畜兴旺。其名称因地域略有差异,如“出天方”“出方”“接年”“出天行”等,但本质均围绕“迎接新年福气”展开。
一、出行时间的讲究:岁首“三元”时刻
传统出行时间多选在除夕子时(23时至1时)或正月初一凌晨(天将亮未亮时)。子时为一日之始,跨入子时即意味着进入新年“三元”(岁之元、月之元、时之元)时刻,此时出行被认为能抢先获得神的护佑,新岁喜事更多。部分地区如孝感,因“越早越”的观念,曾出现“抢跑”现象——除夕半夜就提前出行,演变至今成为当地特色。
二、出行前的准备工作:庄重与
出行前的筹备需遵循严格传统,以体现对仪式的重视:
物品准备:用红布/红纸缠两头的“撑门柴”(寓意“撑财”,谐音“柴”与“财”同音),院门、大门各两根;用黄泥或沙土制成的“出行宝”(形似元宝,用于插蜡烛、香,象征“出门得宝”);三牲祭品(鱼、猪头、鸡,部分地区为鸡肉鱼蛋、红枣糖果)、香蜡纸炮、茶酒等。
环境布置:贴“开门大发”“出方大利”等大红门帖;清洗茶盘,将祭品整齐摆放。
个人准备:家主人需净面、净手、更衣,全家人保持肃静,避免随意交谈。
三、出行仪式流程:从“请神”到“送福”
1. 开门仪式:主人先鸣鞭炮、作揖磕头拜门神,再用“撑门柴”撑住门;随后依次开启堂屋门、大门、院门,每开一门都说吉祥话(如“开门大发”)。
2. 祭拜天地与神灵:在“出行宝”前摆好茶盘,点燃蜡烛、香(五炷香插入中间,蜡烛插两端);按历书所示“吉利方向”(多为东南方)祭拜四方神(福、禄、寿、喜或喜、贵、福、财);主人向南跪拜,全家依次一跪三叩首,燃放鞭炮。
3. “发柴”与“接喜神”:仪式结束后,当家人从门外抱回预先准备的干柴(寓意“开门进财”);或让小孩抱劈柴进屋,进门时高喊“柴(财)来了!”,讨开门彩;部分地区还需前往土地庙烧香叩拜,祈求一年顺遂。
四、地域特色差异:多元融合的风俗
不同地区的出行风俗各有特点:
孝感地区:除夕子时出行,需到土地庙祭土地神;部分地方“出行”后带柴进屋,强化“招财”寓意。
鄂东浠水、蕲春:有“牵牛出方”之俗——初一将耕牛牵出牛栏,燃香放炮,喂精饲料后再牵回,祈求新年风调雨顺、收成好。
孝南、汉川:正月初一凌晨开门,先到庭前燃放鞭炮避山魈恶鬼,再向东方跪拜迎喜神,随后晚辈依次给长辈拜年。
五、风俗的演变:从传统到简化
随着时代变迁,传统出行风俗逐渐简化:过去需严格遵循时辰、流程,如今多简化为“早晨放鞭炮”“到寺庙抢头香”(如武汉正月初一香客到归元寺抢头香);部分地区因禁鞭,鞭炮环节取消,仪式感有所减弱。但仍有一些家庭保留传统,认为“出行”是对祖先的敬畏、对新年的期盼,能让春节更有“年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