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夜的核心含义是“岁月更替的夜晚”,“除”指去除、交替,“夕”指夜晚,合起来代表旧岁至此终结、新岁即将开始的重要节点。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“逐除”习俗:先秦时,人们在每年岁末举行“大傩”仪式,通过击鼓、焚烧竹节等方式驱逐“疫疬之鬼”(即带来疫病的邪祟),以祈求新年平安。汉武帝时期(公元前104年)颁布《太初历》,正式将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定为“除夕”,标志着这一节日成为官方认可的年度重要节点。此后,除夕逐渐融合了祭祖、守岁、贴年红等习俗,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团圆节。
二、除夕的怪兽名称:夕
传统民间传说中,除夕对应的怪兽是“夕”(而非“年”)。夕是一只形貌狰狞、生性凶残的恶兽,常年栖息于深山,冬季因大雪封山、食物匮乏,便会下山袭击村庄,糟蹋庄稼、吞吃人畜,给百姓带来极大灾难。关于“夕”的传说主要有两种版本:
1. 七郎射夕:猎人七郎力大无穷、箭术超群,决心为民除害。他带着猎狗四处寻找夕的踪迹,终于在腊月三十这天发现夕正在村庄作恶。七郎用计引出夕,猎狗咬住夕的后腿,七郎趁机射出一箭,将夕射死。从此,人们将腊月三十定为“除夕”,以纪念这一胜利。
2. 年救村民:有一年除夕,夕闯入村庄,一位聪明的孩子建议村民在门前挂红布、守着碎竹节。当夕来袭时,村民点燃竹节(竹节遇热爆裂发出“噼啪”声),夕因害怕红布和响声仓皇逃窜。后来,人们为纪念这个孩子(名为“年”),将除夕夜称为“过年”,但仍将作恶的怪兽称为“夕”。
注:后世流传的“年兽”传说多为近代文学演绎,传统文献中并无“年兽”的明确记载,而“夕”作为除夕的对应怪兽,更符合上古“逐疫”习俗的原初内涵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