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国,每当台风来临,我们总能听到一些独特的名字。是谁在给台风起名字呢?台风的名字又是如何产生的呢?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。
台风的命名起源
台风,又称热带风暴,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。自古以来,我国沿海地区的人们就与台风有着密切的接触。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,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和区分不同强度的台风,便开始给台风起名字。
命名规则的演变
早期的台风命名并没有统一的规则,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命名方式。比如,福建沿海地区习惯用数字来命名,如“台风1号”、“台风2号”等;广东沿海地区则喜欢用动物的名字,如“台风狗”、“台风猫”等。
世界气象组织介入
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,台风的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为了更好地应对台风,世界气象组织(WMO)于1969年决定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台风的命名规则。
命名成员国的贡献
根据WMO的规定,台风的命名权由世界各国的气象机构共同拥有。每个成员国负责提供10个台风名字,共计140个名字,用于全球范围内台风的命名。这些名字通常是具有文化特色、易于记忆的词汇。
命名原则
台风命名遵循以下原则:
1. 非歧视性:台风名字不应具有性别、种族、宗教、文化背景等歧视性含义。
2. 易于记忆:名字应简洁、易读、易记,便于人们传播和记忆。
3. 避免重复:同一年内,同一台风不应使用重复的名字。
4. 循环使用:当台风名字被使用后,下一个台风仍可使用该名字,但需在名字前加上“台风”二字。
命名成员国的名单
目前,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台风命名权,分别是:中国、中国香港、中国澳门、日本、韩国、越南、泰国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柬埔寨、老挝、缅甸和尼泊尔。
台风命名权的移交
当台风命名权成员国发生更替时,新成员国需提供10个台风名字,并经WMO批准后,方可获得命名权。
台风名字的更新
台风名字并非一成不变,每隔一段时间,WMO会根据各成员国的建议,对台风名字进行更新。更新后的名字将更加符合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,更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。
台风命名背后的故事
在台风命名过程中,有很多有趣的故事。比如,2012年,台风“苏拉”登陆我国,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。后来,我国气象部门在更新台风名字时,将“苏拉”这个名字列入了淘汰名单,以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这场灾难。
台风的命名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的过程。通过统一命名规则,各国共同应对台风灾害,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在未来,我们期待着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台风命名中来,共同守护这片蓝色星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