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十大奸相之赵高

admin

赵高:秦朝覆灭的“隐形推手”与中国古代奸相的典型样本

赵高(?—前207年),嬴姓,赵氏,秦朝时期宦官、权臣,凭借权术与阴谋从底层崛起为秦二世时期的实际统治者,其行为不仅加速了秦朝的灭亡,也成为后世“奸相”的经典反面案例。

一、出身与早期经历:从低微宦官到权力核心

中国古代十大奸相之赵高

赵高的身世充满争议,主流史料(如《史记》)记载其为“赵国宗族远支”,因母亲触犯秦法受刑,兄弟数人皆生于“隐宫”(秦代专为刑徒后代设立的收容所);部分后世观点则认为他是秦国宗室远亲。赵高自幼入宫为杂役,凭借精明强干、通晓法律的特长,逐渐获得秦始皇的信任,先后担任中车府令(掌管皇帝车马出行)兼行符玺事(掌管玉玺与符节),成为亲近皇帝的核心官员。他还曾教导胡亥(秦始皇幼子)判案断狱,与胡亥建立了密切的关系。

二、沙丘之变:伪造遗诏,开启权力之路
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第五次东巡至沙丘平台(今河北广宗)时病逝。赵高敏锐捕捉到“改立储君”的机会——若按遗诏扶苏(长子,与蒙恬共掌30万大军)继位,自己将被边缘化;而幼子胡亥(18岁,性格软弱)则易于控制。于是,赵高联合丞相李斯(同样担心扶苏即位后失去权势),伪造秦始皇遗诏:

以“不忠不孝”罪名赐死扶苏(“朕巡天下,祷祠名山诸神,以延寿命。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,十有余年矣,不能进而前,士卒多耗,无尺寸之功。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,以不得罢归为太子,日夜怨望。扶苏为人子不孝,其赐剑以自裁!”);

赐蒙恬死(“将军恬与扶苏居外,不匡正,宜知其谋。为人臣不忠,其赐死!”)。

扶苏接诏后自杀,蒙恬被囚禁后亦自杀。赵高随后拥立胡亥为帝(秦二世),自任郎中令(掌管宫廷警卫与政务),正式开启专权之路。

三、专权与清洗:从“郎中令”到“中丞相”

胡亥即位后,赵高逐步清除异己,巩固权力:

1. 诛杀蒙氏兄弟:蒙恬、蒙毅是秦朝名将(蒙恬率军灭赵、修长城),在朝中威望极高。赵高以“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”为由,诬陷二人谋反,迫使蒙毅自杀,蒙恬吞药自尽。

2. 陷害李斯:李斯是秦朝丞相,因担心赵高权力膨胀威胁自身,与赵高产生矛盾。赵高设计诬陷李斯“谋反”,并诱导胡亥对李斯产生怀疑。最终,李斯被处以“具五刑”(黥面、劓鼻、斩足、断舌、腰斩),夷三族。

3. 独揽大权:除掉李斯后,赵高被封为中丞相(集丞相与宦官权力于一身),事无大小皆决于其手。他还通过“指鹿为马”的闹剧(朝堂上牵来鹿,称其为“马”,迫害敢于直言的大臣),测试朝臣忠诚度,彻底垄断权力。

四、末路与结局:自食恶果,秦朝覆灭

赵高的专权与暴政加剧了秦朝的社会矛盾:

民不聊生:秦二世时期,徭役繁重(如修建阿房宫、骊山陵),赋税高达“泰半之赋”(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),农民起义频发(如陈胜、吴广起义,公元前209年爆发);

众叛亲离:刘邦率起义军攻占武关(今陕西丹凤)后,赵高担心胡亥追究其责任,于公元前207年与女婿阎乐合谋,逼迫胡亥自杀(“足下其自为计,不亦善乎?”)。

胡亥死后,赵高试图自立为帝,但因朝中大臣反对(如大臣们拒绝朝见),被迫立胡亥兄子子婴为秦王。子婴对赵高的险恶用心洞若观火,设计将其诱杀于斋宫(“赵高欲为乱,恐群臣不听,乃先设验”),并夷其三族。

五、历史评价:奸相的典型与秦亡的“催化剂”

赵高被视为中国古代“奸相”的典型代表,其行为对秦朝的灭亡起到了关键作用:

权力欲膨胀:从底层宦官崛起为实际统治者,其权力扩张的过程伴随大量无辜者的牺牲(如蒙氏兄弟、李斯);

加剧社会矛盾:通过严刑峻法、横征暴敛维持统治,导致秦朝失去了民心(“天下苦秦久矣”);

加速秦亡:沙丘之变改变了秦朝的继承顺序,胡亥的昏庸统治与赵高的专权,使秦朝失去了应对农民起义的能力,最终在公元前207年灭亡。

正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所言:“赵高以阴贼险诐,残贼天下,卒灭秦之社稷”,赵高的历史形象,成为中国古代权臣“权力失控”的典型案例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