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,正值“三九”严寒,民间围绕“避寒”“迎年”“祈福”等主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俗,涵盖饮食、养生、娱乐等多个方面。
1. 采购年货,准备过年
进入小寒,年味渐浓,民间有“小寒大寒,杀猪过年”“小寒忙买办,大寒贺新年”的谚语。人们开始置办年货,包括写春联、剪窗花、买年画、彩灯、鞭炮、香火等,同时制腊肉、备新衣,为春节的到来做准备。这一习俗不仅是对新年的期盼,也让寒冬充满了热闹的氛围。
2. 九九消寒,每天一笔
“九九消寒图”是从小寒开始的传统消遣与养生方式。常见的形式有文字消寒图(如“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”,每字九划,共八十一划),从冬至起每天填充一笔,每过一九完成一个字,直至九九结束,春回大地。此外还有梅花形、铜钱形等消寒图,通过每日书写或涂画,既记录时间流逝,又能在寒冬中保持耐心与雅趣。
3. 喝腊八粥,滋养身心
小寒前后正值腊八节(通常在12月或1月),喝腊八粥是小寒的重要饮食习俗。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,腊八粥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豇豆等混合煮熟,外用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等点缀。古人认为腊八粥“调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驱寒强身”,是寒冬里的暖身佳品。不同地区还有特色做法,如陕北加入干果、豆腐和肉,陕西吃腊八面,甘肃分送邻里及家畜,江苏有甜咸两种口味。
4. 吃特色餐食,药食双补
各地小寒饮食因地域差异各有特色:老南京人喜欢吃菜饭,用糯米加生姜、矮脚黄(南京特产青菜)、咸肉片、香肠片或板鸭丁煮成,糯米健脾暖胃,生姜驱寒,搭配家乡特产,营养丰富;广州人则吃糯米饭,以60%糯米、40%香米为基础,加入炒熟的腊肉、腊肠、花生米和碎葱白,口感软糯,咸香可口,适合抵御湿冷。
5. 冰戏游乐,冬日乐趣
小寒时节,北方河面结冰厚实,冰戏(又称“冰嬉”)成为传统娱乐活动。早在清代,冰嬉就被视为“国俗”,乾隆皇帝曾将其定为“国制所重”,每年冬至到“三九”期间在西苑冰上举行,皇帝率王公大臣观看,参赛者穿冰鞋竞走或表演技巧,赛后分等次赏赐银两。这一习俗既展现了冬季的活力,也成为古人适应自然、享受冬日的方式。
6. 腊祭传统,感恩祈福
小寒所在的农历十二月(腊月)有腊祭习俗,源于先秦时期,分为“腊”(猎取野兽祭祀祖先)与“蜡”(祭百神感谢其对农业的贡献)两部分。古人通过腊祭表达对祖先的怀念、对百神的感恩,同时也借农闲时节游乐一番。这一习俗延续至后世,成为小寒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。
7. 熬制膏方,滋补养生
冬季万物敛藏,小寒时节是膏方进补的关键时期。民间认为“秋冬养阴”,膏方能调理脾胃、补益气血、强身健体,适合冬季滋补。一般入冬时开始熬制,小寒前后再熬制一批,吃到春节前后,体现了中国人“顺应天时、调养身体”的养生智慧。
这些风俗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适应,也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至今仍在许多地方延续,成为小寒节气独特的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