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节气的由来和风俗

admin

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交节。其名称蕴含着鲜明的季节转换内涵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明确记载:“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”这意味着秋季作物已全部收晒完毕,入库封存;动物们也结束活动,进入蛰伏状态,自然界的生机开始潜藏,冬季正式拉开帷幕。

在古代,立冬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并称“四立”,是官方极为重视的节日。据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,天子会在立冬日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前往北郊举行“迎冬”仪式,迎接冬神的到来;仪式结束后,天子会赏赐群臣冬衣,并抚恤孤寡群体,以体现对民生的关怀。这种官方仪式逐渐影响到民间,形成了备冬衣、祭祖先等传统习俗,成为连接自然节律与人文生活的纽带。

二、立冬节气的主要风俗

立冬节气的由来和风俗

1. 迎冬:官方仪式与民间备冬

古代立冬的“迎冬”仪式充满庄重感。据《后汉书·祭祀志》记载,立冬前三日,天子需斋戒沐浴;立冬当日,率群臣前往北郊祭祀黑帝颛顼与冬神玄冥(玄冥为北方之神,主掌冬季)。仪式中,车旗服饰皆采用黑色(北方对应五行之水,色尚黑),歌《玄冥》、舞《育命》,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民间则有“备冬衣”的习俗——百姓会在此时整理衣物,为家人准备棉衣、棉鞋等御寒装备,同时以时令佳品(如新收的粮食、果蔬)祭祀祖先,感恩祖先的庇佑,祈求来年丰收。

2. 贺冬:拜谒庆贺的冬日社交

贺冬又称“拜冬”,是立冬日的重要社交活动。东汉《四民月令》记载:“冬至之日进酒肴,贺谒君师耆老,一如正日。”宋代时,贺冬之风更盛——人们更换新衣,走亲访友,互相庆贺,如同过年一般热闹。民间还有“拜冬”的传统,晚辈向长辈行礼,同辈之间互相作揖,传递着对彼此的关怀与祝福。

3. 补冬:食俗中的冬季养生智慧

民间有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谚语,意为立冬是弥补一年辛劳、滋养身体的更佳时机。北方地区以吃饺子为补冬的核心习俗——饺子形似耳朵,民间认为吃了饺子可以防止冬天耳朵受冻;“交子之时”的说法(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)也让饺子成为节日的象征。南方地区则偏爱鸡鸭鱼肉,如福建潮汕的“立冬食蔗”(甘蔗成熟,可保护牙齿、滋补身体)、广东的羊肉炉(羊肉温补,抵御寒冷)、台湾的“姜母鸭”(生姜与鸭肉搭配,驱寒暖胃)。绍兴的“冬酿”也颇具特色——冬季水体清冽、气温低,适合酿造黄酒,人们通过冬酿祈求来年福祉。

4. 冬藏:万物休养的生活智慧

立冬后,万物进入休养状态,民间也有“冬藏”的习俗。北方地区家家户户会囤积大白菜、萝卜等耐储存蔬菜,用大水缸腌制酸菜,以应对冬季蔬菜短缺的问题;南方部分地区则有“舂交冬糍”的习俗——将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制,加入花生、白糖等配料,制成糍粑,敬献土地神,感谢其一年的馈赠,同时与家人分享丰收的喜悦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