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其起源融合了自然天象崇拜、历史人物纪念及民俗文化传承,核心脉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1. 自然天象起源:上古祭龙仪式
端午节最初源于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。仲夏端午时分,苍龙七宿(古代星象体系中的龙形星座)飞升至正南中天,处于全年最“中正”之位(对应《易经·乾卦》“飞龙在天”的吉象),被视为祥瑞之兆。先民们通过祭龙仪式祈求风调雨顺、驱邪避灾,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核心传统。
2. 历史人物纪念:屈原精神的传承
最广泛流传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(约前342—前278)。屈原因主张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,被楚怀王流放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屈原悲愤交加,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。百姓们为了阻止江中鱼虾啃食其遗体,纷纷划舟投掷粽子(用竹筒装米包裹楝树叶),此后逐渐形成赛龙舟“投粽祭屈”的习俗。这一说法承载了民众对爱国诗人的缅怀,成为端午节更具感染力的文化内核。
3. 其他传说:多元文化的融入
除屈原外,部分地区还流传着纪念伍子胥(吴国忠臣,被夫差赐死,尸体投入钱塘江)、曹娥(东汉孝女,为寻父投江,尸体抱父浮出)等历史人物的传说。这些故事虽未被主流认可,但反映了端午节“纪念先贤、弘扬美德”的文化延伸。
4. 民俗演变:驱邪祈福的传统
端午节早期的核心是驱邪避疫。先秦时期,五月被视为“毒月”(气候湿热,疫病易发),五日更是“恶日”(民间认为邪佞当道)。端午习俗多围绕“驱邪”展开,如挂艾草菖蒲(艾草的香气可驱蚊虫,菖蒲的剑形叶片象征斩邪)、佩香囊(内装朱砂、雄黄等药材,寓意避瘟)、喝雄黄酒(雄黄泡酒可杀虫解毒)等。这些习俗至今仍在部分地区保留,成为端午节的传统符号。
端午节的来历是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的结合,既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,也有对历史人物的缅怀,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其习俗历经千年演变,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传递着团结、爱国、孝亲等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