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疏”指西汉宣帝时期的疏广、疏受叔侄。疏广,字仲翁,东海兰陵(今山东枣庄一带)人,自幼好学,精通《春秋》,曾任博士、太中大夫;疏受为其兄长子,少习儒家经典,为人恭谨,才思敏捷,任太子家令。叔侄二人因学识出众,同被选为太子师傅——疏广任太子太傅(辅导太子道德学问),疏受任太子少傅(协助太傅),朝野皆赞其“父子并为师傅”的荣耀。
任职五年后,疏广对疏受说:“我闻‘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’‘功遂身退,天之道’。今仕至二千石(高级官员俸禄),宦成名立,如此不去,惧有后悔。不如父子相随出关,归老故乡,以寿命终,不亦善乎?”疏受叩头应允。当日,二人即上疏称病,请求辞官。汉宣帝念其年迈功高,特赐黄金二十斤,皇太子又赠五十斤,以彰其德。
辞官归乡后,疏广、疏受并未将赏赐的黄金用于购置田产或留给子孙,而是每日命家人变卖黄金,设宴邀请族人、故旧、宾客欢聚。有老人劝疏广:“应留些钱为子孙置办产业。”疏广答:“吾岂老悖不念子孙?顾自有旧田庐,令子孙勤力其中,足以共衣食,与凡人齐。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,但教子孙怠堕耳。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;愚而多财,则益其过。且夫富者众之怨也,吾既无以教化子孙,不欲益其过而生怨。又此金者,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,故乐与乡党、宗族共飨其赐,以尽吾余日,不亦可乎?”族人听后,皆心悦诚服。
“二疏辞官”的故事流传千古,成为古代文人推崇的“功成身退”典范。晋代陶渊明作《咏二疏》,以“大象转四时,功成者自去”赞其顺应天道;宋代苏轼亦有《和陶咏二疏》,感慨“功成者自去,岂不贤于贪位者”。其“知足不辱、知止不殆”的智慧,至今仍为后人所借鉴——提醒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时,需懂得适可而止,避免因贪念招致祸患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