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七的习俗是什么

admin

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“人日节”(又称“人胜节”“人庆节”),源于女娲创世神话——正月初七造人,被视为“人类的生日”。其习俗围绕“祈福纳吉、尊重生命”展开,融合饮食、服饰、游乐等多种形式,以下为主要习俗:

1. 戴人胜:头饰祈福

“人胜”是“人日节”的标志性头饰,又称“彩胜”“华胜”。古代女子用彩纸、丝帛、金箔或银箔剪成小人形状(或镂刻成花形),戴于头上,或贴于屏风、窗户上。这一习俗始于晋朝,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“剪彩为人,或镂金箔为人,以贴屏风,亦戴之头鬓”,寓意“人丁兴旺”“欲为人上之人”。唐朝时,皇帝会赐群臣彩缕人胜,成为宫廷与民间的共同风尚。

正月初七的习俗是什么

2. 吃七宝羹:杂菜纳吉

七宝羹是用七种蔬菜煮成的杂菜汤,是“人日节”的核心饮食习俗。各地食材因地域物产而异:广东潮汕用芥菜、芥兰、韭菜、春菜、芹菜、蒜、厚瓣菜;客家人用芹菜、蒜、葱、芫茜、韭菜加鱼或肉;台湾、福建用菠菜、芹菜、葱蒜、韭菜、芥菜、荠菜、白菜等。其中,芹菜象征“聪明”、葱寓意“精于算计”、蒜代表“能掐会算”、芥菜取“长寿”之意,部分地区加入鱼肉则寓意“食有余”。这一习俗旨在祈求新年丰收、去除邪气。

3. 捞鱼生:南粤特色祈福

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有“捞鱼生”习俗。人们将鱼肉(多为生鱼片)、配料(腌姜丝、萝卜丝、辣椒丝、柚子丝等)与酱料倒在大盘中,围坐一圈,挥动筷子将食材高高夹起,同时用粤语喊“捞啊!捞啊!发啊!发啊!”,并越捞越高,象征“步步高升”“财运亨通”。这一习俗融合了“年年有余”与“事业进步”的双重祈愿。

4. 登高:积极祈福

“人日登高”与重阳登高的“避祸”不同,更具“积极祝颂”意味。古代文人墨客会在人日登高赋诗,如唐代诗人高适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中“人日题诗寄草堂,遥怜故人思故乡”,记录了这一习俗。登高寓意“接近上天”,祈求新年风调雨顺、家人安康,也象征“步步高升”的人生愿景。

5. 送火神:驱灾保平安

山东部分地区有“送火把”习俗。人们用作物秸秆绑扎成火把,在自家门前点燃,一路送至村外,口中念叨“送火神,保平安”,寓意“驱除火灾”“远离灾祸”。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对“火”的敬畏,希望通过“送火”将灾难带走,留下平安。

6. 吃面条:长寿寓意

多数地区在“人日节”吃面条,寓意“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”,象征“长寿不老”。正月十七、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“人日子”(分别对应小孩、大人、老人的“生日”),当天也需吃面条,强化“长寿”的祈愿。

7. 占卜吉祥:气象判断年景

古代“人日”有“占卜”传统,通过当日天气判断全年运势:若天气晴朗、阳光明媚,则预示“人口平安、出入顺利、生丁繁衍”;若阴晦或多云,则兆“灾患”。这一习俗源于《北齐书·魏收传》中的记载,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。

8. 其他特色习俗

忌教训孩子:人日是“人的生日”,强调对生命的尊重,家长不得在这一天教训孩子,甚至官府也不会处决罪犯,体现了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。

土地庙送灯:部分地区有“上土地庙送灯”的习俗,家中几口人就点几个灯捻儿,无子家庭可“偷灯”(从别人家灯中取一盏),认为这样可以“求子添丁”。

称体重:有的地方会在“人日”称体重,男女老少均需测量,关注身体健康,体现古人对“身体康健”的重视。

这些习俗贯穿“尊重生命、祈福纳吉”的核心,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至今仍在部分地区保留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