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,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交节(如2025年寒露为10月8日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”,意为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,地面露水更冷,即将凝结成霜,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。从气候特征看,寒露时节北半球阳光照射角度明显倾斜,地面接收的太阳热量显著减少,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,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呈深秋景象(白云红叶、偶见早霜),南方则秋意渐浓(蝉噤荷残)。
寒露日子的“好”与“不好”
寒露的日子并无绝对的“好”或“不好”,需结合传统农谚、气候特点及现代科学综合看待:
传统农谚中的“不好”说法:民间有“八月寒露多荒年,九月寒露多丰年”的谚语。若寒露在农历八月到来,意味着当年入秋早、冷空气提前来袭,此时南方晚稻等作物仍处于生长期,低温可能导致空壳瘪粒增多,影响收成;而寒露在九月交节,则预示风调雨顺,农业有望丰收。今年寒露为农历八月十七,按照传统说法,需警惕冷空气对庄稼的不利影响。
现代科学的客观看待: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,种子抗寒、抗病能力显著提升,即使寒露较早到来,通过科学管理(如覆盖保温、喷施防冻剂等),也能有效降低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,不必过度担忧“荒年”。寒露时节秋高气爽、昼夜温差大,对秋收(如棉花采摘、晚稻收割)十分有利,只要抓住晴好天收抢种,仍能获得好收成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