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。其核心含义是太阳直射点的南行极致——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,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。冬至也是太阳往返运动的转折点,过了冬至,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,北半球白昼将逐日增长,标志着太阳新生与循环的开始。
二、冬至的美好寓意
1. 阴极阳生,生机暗藏:冬至虽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,但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”(《汉书》),阴气已达巅峰,阳气开始悄悄回升。这种阴阳交替的规律,象征着“否极泰来”的希望,正如民间所说“冬至一阳生,春回大地近”,寒冷中孕育着春的生机。
2. 团圆美满,祈福安康:冬至素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(《清嘉录》),古代官府会举行“贺冬”仪式,放假七天,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祖、宴饮,阖家团聚。北方吃饺子(寓意“消寒”与“团圆”)、南方吃汤圆(象征“圆满”),这些习俗都承载着对家庭团聚、生活美满的向往。
3. 辞旧迎新,万象更新:冬至是旧岁的尾声,新岁的开端。古人将冬至视为“岁首”,如周代以冬至为新年,人们通过祭祀、换新衣等活动,告别旧岁,迎接新的循环。这种“辞旧迎新”的寓意,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。
三、描写冬至的小诗
1. 《小至》——唐·杜甫
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刺绣五纹添弱线,吹葭六管动浮灰。”
诗句以“冬至阳生”点出节气特点,用“刺绣添线”“葭管动灰”描绘冬日里人们的生活细节,传递出对春天的期盼,虽未直接写冬至的寒冷,却在“催”“生”二字中蕴含着生机。
2. 《邯郸冬至夜思家》——唐·白居易
“邯郸驿里逢冬至,抱膝灯前影伴身。想得家中夜深坐,还应说着远行人。”
诗人客居邯郸,冬至之夜独自抱膝灯前,思念远方的家人。通过“想得家中”的想象,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冬至的团圆氛围结合,细腻动人,成为冬至思乡的经典之作。
3. 《冬至》——唐·杜甫
“年年至日长为客,忽忽穷愁泥。江上形容吾独老,天边风俗自相亲。”
杜甫漂泊异乡,冬至之日倍感孤独。“年年至日长为客”写出常年漂泊的无奈,“天边风俗自相亲”则反衬出对家乡习俗的怀念,将个人命运与节气特点融合,充满沧桑之感。
4. 《减字木兰花·冬至》——宋·阮阅
“晓云舒瑞。寒影初回长日至。罗袜新成。更有何人继后尘。绮窗寒浅。尽道朝来添一线。”
上阕以“寒影初回”写冬至白昼渐长的特点,“罗袜新成”则写女子为长辈做袜的习俗,体现冬日的温暖;下阕“添一线”呼应“冬至阳生”,将节气变化与生活细节结合,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。
5. 《冬至》——宋·龙辅
“冬至宵虽短,孤眠恨自长。枕单寒入梦,窗破月窥床。”
诗人独居异乡,冬至之夜辗转难眠。“宵虽短”与“恨自长”对比,突出孤独之感;“窗破月窥床”以景结情,月光透过破窗洒在床上,更添寒意,将冬至的孤独写得淋漓尽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