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节气的特征有哪些

admin

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,于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交节。其本质是生气开始闭蓄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,标志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从活跃转向收敛,为来年春天的萌发积蓄能量。

1. 气候特征:从秋季向冬季过渡

立冬后,气候由少雨干燥的秋季向阴雨寒冻的冬季逐步转变。太阳到达黄经225度,日照时间持续缩短,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,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日益减少。但因地表上半年贮存的热量仍有剩余,初冬通常不会过于寒冷(真正的严寒多在冬至之后)。北方冷空气势力已显著增强,频频南侵,常引发大风、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,剧烈的降温对农业生产(如冬作物、蔬菜)和人体健康(如感冒、心脑血管疾病)均有不利影响。

立冬节气的特征有哪些

2. 物候特征:自然界的“藏”之始

中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,精准概括了此时的自然变化:

一候水始冰:气温明显下降,北方偏冷地区的水面开始凝结成薄冰(但尚未坚硬);

二候地始冻:地表温度进一步降低,土地因缺水与冻缩逐渐开裂、冻结;

三候雉入大水为蜃:野鸡一类的大鸟因寒冷减少活动(古人误以为其“变成”海边的大蛤,实则是两者外形相似的误解)。

3. 南北差异:季节进程分化

我国幅员辽阔,立冬时节的南北气候与农业生产状态差异显著:

北方地区:多数已进入冬季,如东北、西北地区已是大雪纷飞,华北部分地区(如北京、石家庄)常年立冬前后开始供暖,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;

南方地区:仍以秋季为主,如江南、华南等地仍有“十月小阳春”的温暖天气(民间谚语“八月暖九月温,十月还有小阳春”),此时是秋收冬种的关键时段——江南抢种晚茬冬麦、移栽油菜,华南则是“立冬种麦正当时”。

4. 农事活动:收与藏的节奏

立冬前后,农事活动围绕“收获”与“防寒”展开:

北方:农林作物(如小麦、果树)进入越冬期,需做好防寒措施(如覆盖保温、浇灌冬水);

江淮地区:“三秋”(秋收、秋管、秋种)接近尾声,重点做好晚稻的收、晒、晾,确保入库质量;

江南、华南:抢种晚茬冬麦、移栽油菜,同时开好田间“丰产沟”,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;

林区:空气渐趋干燥,需加强防火工作。

5. 习俗与养生: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

习俗:立冬是传统“四立”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之一,民间有“迎冬”“补冬”习俗。北方吃饺子(寓意“交子之时”,连接秋冬),南方吃羊肉、萝卜炖羊肉等温补菜品(补充能量抵御寒冷);部分地区还有祭祖、饮宴等活动。

养生:遵循“秋冬养阴”“养藏”的原则,饮食上宜食温热、滋阴潜阳的食物(如牛羊肉、乌鸡、鲫鱼、萝卜、青菜),少食生冷;起居上早睡晚起(保证充足睡眠),注意保暖(添衣加被,尤其是头部、颈部、手脚);运动上选择温和方式(如太极拳、散步、健身操),避免剧烈运动(防止消耗过多阳气)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