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之一天:报丧、破孝、入殓
报丧:老人去世后(多为去世当日),孝子需前往舅舅、姑妈、姨妈等直系亲属家报丧,告知去世情况及丧事安排(如出殡时间、地点),遵循“先长辈、后晚辈”的顺序。
破孝:根据参加丧事的人员数量及亲疏关系,确定孝服类型(如孝子穿麻衣、孝女穿白布衫),并安排人员采买蔬菜、瓜果、酒水、纸钱等物资,联系厨师、帮工及宴席场地。
入殓:晚上,在知客先生(丧事主持人)指导下,将逝者从房间转移至堂屋棺材中(头朝内、脚朝外),放置生前心爱之物(如书籍、首饰),棺材暂不封死。入殓后,直系亲属围坐棺材旁守灵,点燃长明灯(寓意指引逝者灵魂),直至安葬前夜。
2. 第二天:请厨、设灵棚、吊唁
请厨:厨师及帮忙人员全部到场,准备宴席食材、餐具及丧葬用品(如纸扎、香烛),安排车辆接送亲友。上午,路途较远的亲友陆续赶到;中午,设宴招待来宾。
设灵棚:下午,搭建灵棚(设灵堂),将棺材转移至灵棚内,布置遗像、灵位、鲜花、挽联等。亲友开始在灵棚内守灵,晚间举行集中吊唁仪式:知客先生按名单呼喊亲友,依次上前作揖/磕头、上香、烧纸,孝子跪地答谢。
吊唁:吊唁是第二天最隆重的环节,亲友通过磕头、烧纸表达对逝者的怀念,家属需全程热情接待,保持仪式庄重。
3. 第三天:破土、辞灵、摔老盆、路祭、安葬
破土:凌晨5点左右,孝子带领帮工前往墓地,开挖墓穴(孝子挖前三锹,寓意“开穴”),后续由他人完成挖土。
辞灵:辞灵为直系亲属专属吊唁仪式,孝子在灵堂前向逝者磕头发誓“好好生活”,之后帮忙人员将棺材捆绑在杠子上,准备出殡。
摔老盆:出殡前,孝子在灵堂前摔碎“老盆”(冥器,寓意“断绝牵挂”),摔得越碎越好。随后,孝子持哀棒领路,抬棺者跟随,亲友抬着花圈、纸扎等物品送葬。
路祭:送葬途中,遇到岔路口、转弯处,需撒纸钱、放鞭炮(寓意“驱邪”),为逝者送行。
安葬:棺材到达墓地后,孝子在墓穴四角各撒一把土(寓意“孝子安葬”),随后众人掩埋棺材、培土成坟,将花圈摆放在坟前。所有亲友依次磕头、烧纸,仪式结束。
二、火化当天能否下葬?
火化当天可以下葬,但需结合传统习俗与实际情况判断:
传统习俗支持“热灰葬”:许多地方流行“热灰葬”(火化后37天内下葬),认为“入土为安”是对逝者的尊重,能让其灵魂早日安息。部分地区甚至要求“火化当天即下葬”,如南方一些农村地区,认为拖延下葬会让逝者“不安”。
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:若家属时间充裕(如外地亲友已到场)、墓穴已准备好(刻碑、修整完毕),火化当天即可完成下葬。但若需等待墓穴加工、亲友未到齐或遵循“七里葬”(火化后749天下葬,佛教认为49天内逝者轮回转世)等习俗,可能会延迟下葬。
特殊情况需延后:若陵园工作繁忙(如墓穴紧张)、遇到恶劣天气(如下雨、下雪,不便举行仪式),或家属需更多时间准备(如联系亲友、购买丧葬用品),火化后可能需要13天再下葬。